幾歲才開始…會不會太晚?怎樣才算早?專注當下,找回現實感才能掌握選擇權

幾歲才開始…會不會太晚?怎樣才算早?專注當下,找回現實感才能掌握選擇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常常在想,也常被問到「幾歲才開始做(某件事)會不會太晚?」

首先,我覺得「太晚」這個形容,從時間軸上看,就是個不切實際的概念。先籠統一點的說,我認為大部分事件發生的契機,都是靠著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是已經安排好的了。

之前有聽過一個老師說,在來到人間以前,你就已先為自己設定好一個個人生里程碑,按照順序你注定會在不同的里程碑中,獲得某些成長,並習得一項新的技能或寶貴經驗。所以我覺得用不著去感到擔憂,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有自己的任務要達成!不用看著別人的劇本,為自己感到焦急擔心。

這幾年來經過學習和思考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也算是安定自己的方法。與其為了「是不是太晚才開始」而感到焦慮,你應該要認知到的是,過去已發生的事實是沒有辦法再改變的。回到開頭說的,那是不切實際的想像,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告訴自己該怎麼做,不需要逼當時的自己做出你此時認為「正確」的決定,當時在迷濛的霧裡,他已經做得夠好了


手繪+unsplash

手繪+unsplash


俗語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早知道,「後悔」本就是一個最虧又浪費時間的煩惱。若別人對你說:「你如果早點...就好了」請告訴他關你屁事(威~)開玩笑的~就堅定的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不需要讓自己難堪的接受,更不需要一時昏了頭腦的與他一起責備自己。說來好笑,我們總妄想著控制不可控的因素,卻逃避面對可控的現實

請你一定要記得,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於「過去事件」的「認知」,(不管是正面或負面事件),即便是創傷經驗、悲傷失落的故事,透過和解、接納與放下,能對過去重新賦予新的意義。進而去減少對自己的譴責,降低他們對自己的傷害,拿回自己的選擇權,擺脫總被過往控制與限制的自己。

(上面這部分我想未來還會再多談談!前陣子上了心理學家庭重塑的課程中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最後想說,與其幻想過去應如何改正,不如專注現下眼前正在發生的事,也就是你已經決定現在才要開始的事,才是最佳解法!我們要盡力活在「現在」,找回現實感才能掌握選擇權,進而擁有安全感

若因過去而畫地自限,又因對未來焦慮而惶恐不安,則「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過去與未來,被困在一個只有自己的時空中,孤獨冷清。」

唯有專注於當下,才能不受過去的後悔所綑綁、不受未來的焦慮所壓抑。


avatar-img
水星人_人類觀察學家
3會員
18內容數
希望有機會可以和願意深度思考的人交流,增加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機會! 也想分享、體驗、討論關於「觀察人類」的種種經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篇關於愛情與自我探索的故事,講述一位公主在追求完美愛情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最終找到真愛與幸福的故事。文中運用豐富的比喻和隱喻,例如蠟燭比喻、炫光玻璃比喻、白紙理論等,深刻地闡述了愛情中溝通、自我接納,以及真誠的重要性。
一篇篇充滿感性與詩意的日誌,擷取了一部分的愜意生活和如歌歲月,而這些記憶似乎都與季節有關。
一開始對於信仰一知半解,抱有些許懷疑,但在三次的觸動中彷彿遇見了祂,冥冥之中牽起了這道緣分。看見身邊的人從最基本的生活中實現信仰,在那樣純粹的愛中生活、實踐,令人動容並感到安全。 「當你在尋找些什麼,好像就有人會來幫助你!」 我以為只是演講,就像學校例行性替學生的安排一樣,總該在
一篇關於愛情與自我探索的故事,講述一位公主在追求完美愛情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最終找到真愛與幸福的故事。文中運用豐富的比喻和隱喻,例如蠟燭比喻、炫光玻璃比喻、白紙理論等,深刻地闡述了愛情中溝通、自我接納,以及真誠的重要性。
一篇篇充滿感性與詩意的日誌,擷取了一部分的愜意生活和如歌歲月,而這些記憶似乎都與季節有關。
一開始對於信仰一知半解,抱有些許懷疑,但在三次的觸動中彷彿遇見了祂,冥冥之中牽起了這道緣分。看見身邊的人從最基本的生活中實現信仰,在那樣純粹的愛中生活、實踐,令人動容並感到安全。 「當你在尋找些什麼,好像就有人會來幫助你!」 我以為只是演講,就像學校例行性替學生的安排一樣,總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