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閒聊一下標準這件事,本篇會聚焦在寫作與閱讀這兩方面來討論。
「標準」這個東西其實是最不標準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會受到喜好、興趣、環境等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且別說人與人之間,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人生階段,對同一件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標準。
因此,把自己的標準套用到別人身上其實是很愚蠢的一件事,因為你們看事情的角度或許完全相反,或者出發點完全不同,這時候混為一談其實沒有意義。「標準」的作用,其實只是用來幫助你判別該事物是否合你心意,並不是用來讓你當成說服人的依據,你的標準對別人來說完全有可能不值一提。不過排除個人主觀的條件之外,人與人在交流的時候其實還是有一些「彼此之間都有的正常價值觀」可以作為討論的共同標準。
那阿掌的黑粉又要問了,什麼樣的前提叫做「彼此之間都有的正常價值觀」?定義這個「正常價值觀」的時候不也會因為個人的成長經歷、見識而導致價值觀不相同嗎?阿掌又在妖言惑眾!偷換概念!人生攻擊!
我沒打錯字喔,人家真的打人生攻擊,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攻擊人生,反正他們都這麼討厭我了,借我臭一下沒關係啦。
雖然話是這麼說沒錯,但阿掌的黑粉不會這麼有邏輯但既然範圍限定在寫作與閱讀上,那就還是會有一些能夠適用於所有人、所有情況並且沒有異議的條件,這種條件就可以叫做「彼此之間都有的正常價值觀」,比如說,語句應該要通順、情節應該要符合邏輯、盡可能不要有錯字、標點符號要用就用好、說話要經過大腦、每六十秒就是一分鐘、蹲得越久腳就越酸還可能腳麻、規則題目要仔細看完等等,就……就是一些很基本、很廢話,但就是有人能不當一回事的「常識」。
這些類似於常識的東西,是討論與交流的基石,每個人的喜好不盡相同,因此在討論同一部作品的時候很難就自己喜好的部分去和對方做討論,但我們可以用這些常識作為彼此接觸的平台,這樣也能比較理性地去討論同一部作品,不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
例如,我們在討論一部作品時,可以討論他的語句通不通順、不通順的話怎麼改;邏輯合不合理、衝不衝突,能否在文本之中找到佐證;標點符號用法是否有誤、是否適切。以這些常識作為標準,不論你的喜好、習慣如何,基本上都能與對方做出一些有效的討論,以此為基礎再去開展劇情、文筆這種個人主觀意識濃重的論述,會比一開始就捏著自己的立場與人針鋒相對好得多。
與人有牽扯的部份總是比較複雜,但是只有影響自己的時候就簡單許多,比如說閱讀挑書的時候,就可以大膽地選用自己的喜好作為標準,愛寬鬆就寬鬆、愛嚴格就嚴格,反正是挑給自己看的想怎樣都沒差,但若是要推薦給別人或是和別人討論,除非彼此的標準都差不多,否則以常識來切入會比較能討論出東西,不會陷入「你高興就好」的境地。
而說回寫作本身,你的標準同時也代表了你的水平,總不可能你會用你的標準去要求別的作品,卻不會要求自己吧?老是嫌別人語句不順結果自己寫的別人也看不懂;老是說別人冗長結果自己更冗長,這樣的話人品不行欸。就像前面說的,你不和人交流當然沒有問題,可一旦你牽扯到其他人,那這個標準肯定也會套在你自己身上,不然就變成說一套做一套了。大家過往在吃瓜的時候偶爾會看到有些人人設崩壞,大概都是因為這個緣故,人前人後標準不一,久了自然會忘記自己的角色。
總之,標準雖然人人不同,但依然有異中求同的部分,這個交集的所在,其實才是你賴以寫作及閱讀的基石。「我嫌棄這個題材所以不想看」,和「我嫌棄這本書連敘述通順都做不到所以不想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前者是喜好,不代表那部作品真的不好,只是不吸引你,或許哪天你又想看了;後者,是鐵律,敘述不通順就是不通順,不會我來看不通順你來看就順了。我們要建立與人交流的標準得建立在後者之上,一方面是這些鐵律到哪都適用,幾乎不會有誤會或模糊不清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鐵律是客觀事實,所以比較不容易參雜主觀認定而有爭議。
大家都想進步,但我認為進步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標準,在還沒有足夠的經驗或是穩固的基礎時,用自己的喜好來當作標準其實有點……怎麼說呢,太早?有很多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太清楚,這時候我認為最能幫助自己進步的,就是將上述的客觀事實作為寫作及閱讀的標準。它們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為你說了算,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它們能夠套用在所有人事物上,代表你能透過它們向所有人事物學習,高於標準是好的那就學起來加以應用,低於標準是差的那就記起來避免犯錯。
用自己的喜好當標準固然沒錯,但同時視野會變狹隘,意即學習的機會會變少,並且多少會帶有一點偏見或縱容,而用客觀事實作為標準則可以幫助自己夯實基礎,在不變之中尋求萬千變化。
希望交流的風氣能夠越來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