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愛的練習曲 Ch.14】越難越愛?越渣越吸引?PUA 關係的吸引力法則

主流的兩性或愛情心理學,都是從「個人」層面去思考關係失敗的原因,大方向就是把問題「個人化」──你的理想化、投射、陰影,情緒不成熟、人格不夠完整,都會潛意識地招來那個作為「你的人生課題」的伴侶──這些說法都有其道理,但也容易忽略了客觀因素、放大主觀缺陷。

一段關係其實是兩個人的,即至少要討論兩個自我,帶著各自意識上及潛意識層面的內容(各種需要、要求、慾望、幻想等)去構築一個只屬於他們二人獨有的互動模式、關係質地。

就像去吃全生食的日式料理,師傅不太需要用上烤箱,每個自我在跟另一個自我相遇時,所帶上或投入其中的意識與潛意識內容,其實也都不一樣。有些時候,只挖掘個人層面就像是去挖那些根本沒有在這一次帶上的工具。如果一頓料理出錯了,我們為何不先好好檢視這一回真正用上的食料、餐具、調味料、烹任方式呢?

因此,當代精神分析(在諮商過程中)思考關係時,是以二人所組成的「彼此之間」為著力點。在所謂健康與病態的光譜上,不是去做「誰不夠成熟?」的心理學判官,而試改為從一段關係是怎麼從原先的平衡與有效,來到失衡與失效的境況的角度來檢視。

現在,我們從一段關係最初就建立,甚至一直保有的平衡,即二人從一開始就投入(你還是可以稱做投射)其中所組成的部份開始:對彼此的吸引(attraction)

一百對情侶有一百種在一起的方式,他們最後像磁鐵般吸引住彼此的方式和重點都值得探究。他被她吸引是因為她自信閃閃發亮,她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能聽懂她的笑點,他和他在一起是他們在性方面十分契合,她和她談戀愛是她喜歡說話、而她喜歡聽她說話。

換言之,自我是「如何」感知對方的品質,定義起二人的「吸引力」法則。

從身體、情感、性格、一些鋩鋩角角的特質上,我們意識及潛意識地感知(也是一種思考、檢測)著彼此的相配性,重複幾次這樣的歷程後,吸引力的漸長或消減,便決定了二人能否走向親密關係,而如果能走入關係,也代表「彼此之間」的原始平衡構成物就確立及穩定下來了


病態自戀者與共依存者的互相吸引

讓我們從「共依存」(Codependent)這種其實蠻常見的伴侶關係來做吸引力的說明吧!

大部份伴侶都是依據「異性相吸」的磁力契合的。這裡的「異」並不是指性取向,而是相異又互補般的人格或性格特質或氣質。大部份人都會潛意識地被自己所缺乏而又渴望的自我部份所吸引。

如此,我並不是主張「女生都愛渣男」這種刻板印象,而是說那些被「溫良恭儉讓」馴化太久的、壓抑又自卑的女生,要是心底裡藏有一個渴望著某種放浪、不守規矩、不羈又自信的「壞女孩」自我,那就很容易被一般跟這些標籤相近的「壞男孩」深深迷住。

在「越渣越愛」的表象之下,共依存的真實內涵是指(《渣男渣女磁吸症》,70頁):

個人和關係上的一個問題:在親密關係中愛、尊重、照顧和信任的分配上,一個人付出了所有,希望獲得回報,然而當回報落空時,依舊留在關係裡面。

碰巧地,這樣的「壞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其實也常常得不到足夠好的父母照顧,小時候甚至經歷過家暴、言語或肢體的羞辱、情緒創傷。這些男性往往變成「病態自戀者」,即目前身心醫學診斷中的自戀型、邊緣型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他們會被共依存者吸引,因為她們的犧牲、奉獻、照顧、體貼的人格特質,能大大地滿足了被視為世界中心的慾望。

Ross Rosenberg 在書中說道:「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病態自戀者和共依存者是由沒有意願和沒有能力或者受到阻礙不能給予無條件的愛、尊重和照顧的父母撫養長大。這些受過創傷的孩童在他們關鍵的依附發展階段,遭受了長期的虐待、忽視,以及/或者剝奪。」(同上,76頁)

而且很不幸,他們因著個人體質、防衛組成、人際遭遇、環境適應等以後,分別繼續成為自戀者和共依存的成年人,相互「吸引」又帶著相吸的那部份「(施/受虐)自我」步入關係之中。用今天流行的說法,就是一段 PUA 關係!

越難越愛?因為彼此平衡地滿足

然而,PUA關係中也有著一道「互惠的平衡」,這是個平衡失效或失衡,才使 PUA 伴侶走向難捨難離的拆夥邊緣。

共依存者在犧牲奉獻與禮讓照顧的付出裡,得到了被肯定的滿足,不只確立自己是好的(對內心的超我道德而言),更確立對方需要自己的價值感。只要對方繼續接受她的付出,哪怕在許多責備之中只給予一丁點的讚美,或一句不分真假的「我愛你」,「彼此之間」的平衡便繼續成立。

換言之,自我的某種品質被交換、感知、使用,被對方容納(即使是被粗暴地吸取所需),仍會讓共依存者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不會被拋棄的

同理,當自戀者從共依存者身上得到自戀的滿足,同時因能夠控制小綿羊般的對方而換到足夠的安全感、自傲感,即使他們意識上多麼嫌棄對方笨手笨腳、不會思考,但仍然得到被愛與支配的快樂,共同撐起平衡的另一端。

痛中醒覺?其實也是「我」改變了

但人心肉做,共依存者總有一天會發現這段關係不對等,而且這個發現往往源於她的「自我」有所改變:我期待被尊重、我想要被同理、我不要言語暴力!

這個改變的客觀因素,可能是她在工作上變得更自信了,她透過對比與他人的關係而有所領悟,不再想活得如此卑微。簡言之,她的世界觀長大了!這時候,自戀者會變得暴怒。

另一方面,當自戀者變得更為自戀,即原本共依存者所提供的犧牲奉獻已經不是他當前所需的時候,不只他會發現自己變得不愛對方了,共依存方也會第一時間因被指責而加重自我懷疑。

我見識過一位這樣的自戀者,大學時期他要求女友都給予情感支持,二人關係的平衡尚可保持;但工作以後,則因為她的家境不夠好、無法支持他創業金、或搭飛機坐頭等艙的虛榮,他發現對方再沒有利用價值便果斷分手。

由此可見,通常任何一方的自我改變,當初「自卑女孩←→自信男孩」彼此之間的吸引力平衡就被動搖。在個體層面,我們可以指控上述男士的自戀人格其實早就存在,只是女士被自己的潛意識因素矇騙雙眼,因此看不清、也離不開對方。

然而,我們不想只停留在「個人」層面去思考,所以互為主體的精神分析觀點關注的,是「二人」原有的平衡怎樣或怎麼被打破了?

女士(共依存者)對自我的情感需要更有意識、工作後對自己的能力也更有自信,而男士(自戀者)因生涯階段的改變而使得他的自我變得更貪婪。換言之,我們假設這對「共依存者←→自戀者」組合若繼續待在學校唸書、女士繼續單純、男士也沒有要創業,他們的關係很大可能不會立馬出事,能夠在原有的關係模式中繼續找到愛與痛的平衡。

如此,「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會只有主流的那一套(收起投射、放下理想、學會愛自己),回應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好比二人若仍想繼續在一起,也許女士只要變得更能賺錢,就能回復關係的平衡,男士變得更需要她──當然,這對長期關係來說未必足夠,因為男士的自戀問題仍是一顆待爆彈。

若真的要變出公式的答案,便是二人若仍想要繼續在一起,他們就得:

  1. 重新檢視當初吸引二人的平衡由甚麼構成。
  2. 如果這是讓他們能接受彼此的唯一方案,那就必須以轉化的方式重拾吸引的動力

但他們如果還有別的吸引方案,那麼一步步調整他們投入到這個「彼此之間」的自我(感知、期待、理想)都得像無菜單日式料理的師傅聽到客人的要求後,重新調配出今天的食材與烹飪方式。

- To be Continued -

【愛的練習曲 Ch.1-6】是以佛洛姆「愛的藝術」作為我的臨床思考延伸,以此為基底,【愛的練習曲 Ch.7-12】則藉用流行曲的歌詞力量,分析一對戀人從相識、相愛、相恨、相別,到找到第二春的中年心態(歌曲為麥浚龍及謝安琪合唱之〈羅生門〉及系列專輯《the album part one》的七首歌),勾勒出每一階段中人們的複雜心態。
而包含本篇及後面的【愛的練習曲 Ch.13-18】,會回到當代精神分析的理論及臨床層面,看如何為伴侶或婚姻關係中的問題,找出新的切入點與解方!
最後,再次提醒我的讀者,如2023年底【終將結束的書寫(上)】裡說的,這一刻我已確定「以2024年底作為暫停更新方格子的付費專題」的心態,繼續書寫【愛的練習曲】和【心理師不筆記】。而【終將結束的書寫(下)】將於近月內公告,擬出「沙龍」未來方向,並讓讀者知道我2024年以後的書寫計劃。

※ 記得「給心+分享+留言」,及追蹤我的 FBIGThreads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

※ 我的首作《願你,永恆少年》已於 2023 年時報出版,誠心推介你去翻閱!也歡迎到專題【守望的麥田】看我的創作心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