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練習觀察

[質性研究與田野的系列文章見此]

(說明:有些連結有打*號,是聯盟行銷的網址,也就是透過此連結購買該商品,我會有一點點分潤。)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雖然觀察必帶概念,但日常漫不經心地走走晃晃,自然會錯失很多資訊(關於這個漫不經心的技術我應該算得上高手,而且我還常以此自滿)。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設定一些目標來觀看,蒐集這個目標範圍下的資訊。

例如朋友喜歡攝影,尤其喜歡生態攝影,更對鳥類的攝影情有獨鍾(因此最近手機開始有高倍數放大的功能時讓他怦然心動),看他的照片(歡迎去逛逛:飛羽霏語)往往讓我覺得驚喜:這到底怎麼拍的!我想人家練習多年,拿著不是時下最先進的單眼,出遊靠手持拍攝,一樣能拍出好照片(我一直幻想著哪天我買得起旗艦單眼加頂級長焦大砲應該也會拍出些啥,顯然完全不反省自己根本沒練習這問題)。練習久了儘管可能無法明說,但就是比一般人"知道"要往哪看、要怎麼拍的這些相關知識。帶著主題觀察久了是會累積點什麼的。

那,問題來了。總得要有個主題吧?或許你自己心裡已經有了主題,那在日常不違背常情、研究倫理的情況下,去觀察記錄就簡單明瞭。若沒有主題,我蠻推薦《觀察的藝術 *》的。如副標:"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可以照這些主題來練一練。而且作者還有做個分級,從超簡單到進階。

例如該書41頁便建議我們:「別拍照,用畫的,藉此來練習觀察力(超簡單);又譬如134頁便建議我們"替一個地方製作一分鐘影片"(進階練習)。而本文講的找主題練習,當然也有很多建議,例如去博物館時,可以「留意捐款人的名字」、「尋找缺點」(書中舉的例子是Nina Katchadourian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發起的搜集灰塵計畫,大概就是提供語音導覽讓大家認識博物館的灰塵)...等。

我個人覺得,有個主題進行研究,感覺四平八穩,的確是不錯。但總少了點不期而遇的好事(serendipity)。或許稍微漫步一下也是一種方案,隨興觀察、慢慢累積。日常生活裡,自己設定個主題(顯然我最近設定的就是在吃飯的牛),慢慢紀錄慢慢整理。

作者自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