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書籍推薦]《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不是想太多,而是想得不夠多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 實體書: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 電子書:讀墨(此為AP連結)、讀冊……




一直以為哲學是枯燥乏味的理論,是看似崇高卻跟生活沒什麼關係的領域
但前陣子出於好奇,想更瞭解「情緒勒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找了這本書來讀
結果意外地收穫了很多人生觀!學到了另一種轉念的方式


書中主要在提倡用印度哲學去思考
雖說是「哲學」,但裡面舉的例子都很生活化,讀起來沒什麼負擔
推薦給在情緒方面感到困擾的人~
以下分享書中幾個覺得印象深刻的點:


【認知→情緒→行動】


印度哲學認為,人是基於某種「情緒」才做出「行動」
而「情緒」之所以產生,又是因為對事情有著屬於自己的「認知」
因此提出了「認知→情緒→行動」的觀點
當自己或他人做出某種行動時,不妨思考看看自己的「情緒」與「認知」
可能會比較能理解其行動的理由


【情緒勒索的源頭,就是你自己】


我看到這個觀念時強烈地感到疑惑:「不對吧,勒索人的又不是我~」
但書中提到,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在乎對方,對方的反應影響了你
甚至會讓你過度解讀、進而產生「預期感」
心想「只要我做點什麼,就能讓對方不再處於負面情緒」

而所謂的「做點什麼」,可能是低頭道歉並安撫對方、試圖討好對方,或是其他行為
但無論如何,人都很容易陷入一種「只要……就能……」的主場思維
把問題歸咎於單一原因、單一解法
當我們的付出無法藉此獲得想要的回報,就會引起強烈的失望


【為什麼會有主場思維?】


這跟人類大腦的三個天性有關:

  1. 悲觀
    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人類天生就更關注「失去」、「危險」的負面消息
  2. 愛講故事
    雖然人類有「直覺腦」跟「理性腦」,但啟動後者更耗能量
    大腦為了節能便時常傾向使用前者,說出「只要……就能……」的簡單故事
  3. 預期感
    容易對事物有所預期,希望達成某種結果

 > 達成了會覺得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
   然後下次繼續單一思考,碰到新問題後又開始一樣的循環(認知→情緒→行動)

 > 沒達成就容易開始悲觀,想要做點什麼改變情況
   但單一思考使我們無法想得更透徹,又會碰上新問題


知道人類有這樣的天性後,我就有點豁然開朗了
原來我會出現這些想法根本是很合理的嘛!我就悲觀(・∀・)b(咦


【主場思維與人生的抉擇】


這種「只要……就能……」主場思維不單存在於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在對其他事的態度中
身處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我們不斷地被各種資訊提醒自己有多不足
告訴我們應該要得到哪些東西,這種匱乏感驅使人拚了命地去追逐
好像只要得到了那些東西,就能擁有美好人生

並不是說那些資訊都是不重要的,也不是完全聽從內心想法才正確
印度哲學認為,事物都是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好壞
我們做出的選擇不會讓事情變得「比較好」,而是會變得「不同」
一個選擇會同時存在優缺點,當我們做出選擇,就要一併接受那些可能會發生的缺點
也接受「得失是一體兩面」及「不一定會完全如你所願」的事實


比如說,當你面臨「繼續做原本的工作」、「轉換工作跑道」這兩種選擇
無論你選擇哪一邊,都必須付出一些代價,同時得到一些好處
雖然前者看起來沒有做出改變,好像沒損失什麼
但無形之中你已經選擇捨棄掉新的機會(也就是機會成本)
那假設選擇後者,就會比較好嗎?
很難說,搞不好又會遇到新的挫折跟煩惱
讓你後悔「早知道當初就不選這條路了」啊XD


【要怎麼避免陷入主場思維?】


會陷入主場思維不是想太多,而是想得不夠多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問題來啟動理性腦(以下五點引用自書中文字):

➀ 你原有的主場思維(「只要(某個行動)就會……」)是什麼?
➁ 你想透過這樣的行動,解決什麼問題
➂ 這個行動如果真的達成目標,你覺得會帶來哪些優點?又會有哪些缺點
➃ 這些優點「絕對能夠」解決你現在的問題嗎?你可以接受哪些缺點呢?
➄ 那樣優點與缺點兼具的結果,跟你現在擁有的狀況相比,你比較想要哪一個?


【多因論】


上述那些問題,便是讓自己傾向以多因論思考的過程

比起把事物歸咎於單一原因的一因論,印度哲學更提倡多因論:
一件事情會發生,其實是出自很多原因

我們可以試著用「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的想法
去緩解偏執於單一原因的態度,減少因此對他人或事情產生的誤會

我覺得光是認知到這點就讓自己感到輕鬆不少
相對不容易產生「一定要如何」的執念~

當然,用多因論思考不代表從此以後就不會產生新問題了
但面對事情比較能停下來再想久一點,也更能跟自己的情緒共處
而不是想要快點否定它、消除它


【結語】


後來又看了作者的另一本書《半神》,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其實,不僅是遠大的目標、生涯規劃如此,
任何與人有關的事情,包括友情及愛情,本質上都是需要經營的;
而所謂的經營,意指這段關係都是動態,而非靜態,
不是一個達標後就恆定不變的過程。」

看到這段話讓我心想,我們心中那份對固定狀態的渴望
會不會也是使人產生「只要……就能……」這種想法的原因之一呢?

事實上,生活本身,甚至連我們自己,都處於不停變動的狀態
而正如《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這本書所說
我們必須接受那些同時存在的優缺點,也要接受不是什麼事都能完全如願
理解這些觀念後,或許能更坦然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不如意吧!


整體來說是本很淺顯易懂又實用的書
作者的YT頻道也有很多不錯的觀念,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木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