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青少年拒學問題-待在他們前面一公分,不多也不少

    聽完洪美鈴心理師的演講有感,想記錄下來內容與心得,以下內容會有些許與洪心理師演講內容重疊,並不百分之百原創。

    1.心理師的位置要在個案的跟前一公分:意思是,像是個學長姐般的引導,不要像是長輩、父母、也不是同儕的角色,更像個大哥哥大姊姊,這樣的姿態,較能夠去碰觸他們既自戀又退縮、敏感的內在。

    以放鬆又歡迎個案的姿態來工作。

    2.系統間的合作:拒學青少年的慣性難以靠一人之力打破,與系統的合作很重要,要與拒學生的家長、老師合作,當大家為了保護自己而防衛時,打破互相怪罪的僵局,使所有人朝向共同的改變目標前進,心理師可以承接系統內他人的焦慮和不安,也跟處理個案內在問題一樣重要。

    當系統內的人能互相調節彼此情緒,也不過度承擔或被渲染拒學生的焦慮時,會更有力。

    3.拒學有不同種類,其中焦慮型拒學的部分,起因來自他理想性的焦慮、與完美主義、害怕挫敗有關係,而這些又與原生家庭中很長的「分離又糾結」的互動有關,或是與適應困難的人際困擾狀況有關,例如霸凌、排擠。

    4.他們雖然看似對外沒有反應,但其實內在是眾聲喧嘩的,當家人在吵吵鬧鬧大聲吵架時,他們雖然關在房間,但是內心可是波濤洶湧的被吸引著,因此他們外顯的狀態是毫不在意,其實內在已經被消耗殆盡。

    5.心理師用很放鬆又歡迎的態度面對個案,且能夠不論他怎麼哭鬧或沒反應,還是待在那裡沒有消失時,就是不斷在幫他擴充對這個世界的經驗,讓他知道他可以從內在不斷地強迫性重複的內耗感受中,掙脫出來,建立安全的連結。

    6.治療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分離又融合、融合又分離的過程,他們不斷練習與外在環境(心理師)互動,在通往獨立的方向。

    拒學的本質是切斷連結,切斷所有有形無形的連結,如何重構連結,使系統轉動,灌注個案活力和精神是重要的,找到他能灌注活力之處,先不一定要是課業,有興趣的、喜歡的東西也行,一邊涵融他們自戀破損的狀態,一邊使他們連結外在現實,在過程中不斷耐著性子地來來回回工作。

    雖然我較少接到拒學的案子,不過也不少接觸到類似繭居族的個案狀況,當個案像一隻烏龜退縮回龜殼裡時,希望他能從龜殼中出來,讓他自己想出來曬曬太陽,卻不能把他拉出來,要耐心的在旁邊守候,讓他既有自信又能放下自戀,是一條有點長的需要一起努力走出來的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