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eurl.cc/80kNRo
延續上集內容,我們已經討論過若家長對於「市面上的育兒的理論琳瑯滿目,甚至部分看似相互牴觸」這件事感到困擾時該如何解決,此外當孩子的情緒處於激動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介入。
總結來說,當孩子處於情緒高峰時,基本上已經失去理智,無法有效溝通了,所以這時候家長反而要避免說道理,也避免此時去嘗試建立溝通。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
試著想想看,如果你氣瘋時還有人在旁邊一直碎碎念,你會馬上靜下來討論,還是理智線直接斷裂?
此外,因為孩子的情緒起伏分為四個週期,所以我們對於孩子的溝通建立應該要選擇在孩子情緒的「攀升期」和「下降期」。
而在實務上,心理師在進行溝通訓練時,核心的概念也會以「調節情緒」為導向: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會先藉由:「你現在心情好糟,所以我們一起來想個辦法讓自己變得比較舒服」這樣的語言回饋,也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幫助孩子的情緒穩定(例如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是大人的擁抱等)。
而在這個階段,大人的語言回饋便顯得非常重要,當我們利用玩具、擁抱的方式讓孩子心情逐漸恢復後,必須再利用「你剛才心情好糟糕喔,但你想到一個好方法讓自己比較舒服,你慢慢學會冷靜和控制情緒囉」這樣的語言回饋,逐漸養成孩子「我能控制我的情緒」的自信。
反之,如果大人一直回饋「你就是愛生氣、你脾氣很差耶」,那孩子就會形成我的情緒控管很差的自我印象,陷入惡性循環。
接下來我們延續上集的內容,以「小美的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開始大哭大鬧」這個情境為範例,進行實際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