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向大家介紹演化之聲的新成員,手手蟲,他之後都會向大家分享恐龍的資訊,他也很會畫恐龍圖唷,下面的圖片都是他畫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被發現,和人們逐漸對科學的重視,開始進行更深入的描述和研究,開啟了人們認識恐龍時代的大門...
在1676年,牛津大學教授Robert Plot將一塊可能為斑龍腿骨的化石敘述於《牛津自然史》成為首個正式以科學文獻方式紀錄的,鳥類以外的恐龍。
直到200年前(1824年),更多不同部位的骨骼,包含了一塊下頜化石被發掘,牛津大學地質學教授兼神學家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與威廉·科尼比爾(William Conybeare)等人一同研究這些化石,認為化石屬於某種巨型蜥蜴,並將其命名為斑龍,原文有著「巨大的蜥蜴」之意,成為了第一種被正式命名的非鳥恐龍,實際上,「恐龍」一詞的出現時間還比斑龍晚呢!
斑龍早期的復原形象,最著名的就是1850年代,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在水晶宮公園建造的斑龍復原雕像,儘管當時人們對恐龍的認知還僅是冰山一角,而且四足站立的粗曠外型也與現在的復原大相逕庭,但是,當時在復原上已經發現恐龍的四肢是直立,而並非像一般爬行動物四肢的朝向兩側,此外,當時復原的高聳肩膀,來自於另一種恐龍高聳的神經棘,既是可能為鯊齒龍類的比克爾斯棘龍,而這些早期復原的恐龍雕塑也讓當時的世人,第一次窺見了屬於這些遠古巨獸的時代。
而後(1870年),隨著同為斑龍科的美扭椎龍這種中型肉食恐龍的完整化石被發現,人們才認知到,既使是大型肉食恐龍,也可能為雙足直立,於是斑龍的復原才逐漸轉變為我們熟知的模樣...
斑龍生存的時代,中侏儸紀的英國地區,是比今日更靠南的亞熱帶氣候,斑龍在當地是最大的肉食動物之一,在早期的復原圖中,常常可以見到斑龍與禽龍搏鬥的場面,但實際上禽龍生存於白堊紀,兩者之間不會直接碰面,而斑龍在牠的時代可能會捕食中小型的蜥腳類與劍龍類恐龍。
斑龍的外型也是很典型的大型肉食恐龍,要說斑龍乃至整個斑龍科,已知外型最大的特點可能也只有那長方形的頭骨形狀,可說是恐龍中的大眾臉,而且由於斑龍的化石至今依然殘缺不全,早期人們也會將許多分類不明的恐龍,直接分進斑龍科裡,讓斑龍科曾當了近百年的「分類垃圾桶」。
儘管外型並不凸出,未知的化石部位也依然不少,但作為最早被人類發現並描述的恐龍之一,斑龍也成為了陪伴人類走過整個恐龍發現史的明星物種,而復原外型的變遷也見證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從一開始蠻荒遲鈍的巨型爬蟲類,到現在恆溫靈活、外型個異,甚至部分種類身披毛髮的史前生靈,更甚,直到今日,這些曾被當成已滅絕物種的後代,也在我們身邊,以鳥類之名繼續生存著呢…
作者:手手蟲
以下是手手蟲的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