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雜談】「我不像『其他女孩』」──像其他女孩有什麼不好?|名詞與它們的產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幾年來,影視文化開始流行起一種「不像其他女孩(Not Like Other Girls)」的主角類型。這些主角多為青少女,通常打扮樸素或怪異,沒那麼「刻板的女性化」,認為自己喜歡「嚴肅而認真」的事物,勝過同齡少女總是關注著膚淺的話題,諸如時尚、戀愛等等,並且幾乎是一再強調自己「和其他女孩不一樣」、「我無法融入她們(因為我和她們不一樣)」

舉凡《暮光之城》的貝拉、《飢餓遊戲》的凱妮絲、《魯妹席艾拉》的席艾拉,甚至是影集被腰斬的《太陽召喚》的女主角阿莉娜,都符合這類「不像其他女孩」的描述。

這種主角帶給我的尷尬感,幾乎要和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可愛尬(Adorkable)」主角一樣,讓我想也不想地就立刻膝反射跳過。除了讓人回想到不堪回首的青春期外,另一個主因是,這樣的形象展現與塑造,其實很有毒,甚至極為厭女。


《飢餓遊戲》劇照,女主角凱妮絲由珍妮佛・勞倫斯飾演。

《飢餓遊戲》劇照,女主角凱妮絲由珍妮佛・勞倫斯飾演。

《暮光之城》劇照,女主角貝拉由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演。

《暮光之城》劇照,女主角貝拉由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演。


「不像其他女孩」的隱性厭女


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能從前文察覺到「不像其他女孩」的不對勁。「不像其他女孩」從名字就透露出她們的認同焦慮,她們不想被認為「和其他女孩一樣」,也不想去從事「女性化的行為」,比如化妝打扮、喜愛粉色、舉行姐妹之夜,或是表現情緒化。而作品中展現她們「與眾不同」的方式,通常都讓人不由自主皺眉。

比如電影《灰姑娘的玻璃手機》,男女主角在化妝舞會上試圖認出彼此是誰,男主角居然只因為女主角喜歡吃麥當勞的大麥克起司漢堡,就認為她和其他女孩不一樣。

用能不能吃完一份大麥克來給女性分類,這是什麼荒謬的邏輯。

這些女孩,或虛構作品中的主角,往往不是透過「充實自我」來建構自我認同,而是藉由貶低、嘲諷陰柔特質或陰性文化,暗示女性文化不好,貶低其他女性的價值,來證明「我和其他女孩不一樣」。這無庸置疑是一種厭女,甚至是潛移默化的PUA,藉以獨特之名,分化女孩與她們的同類。


矛盾的童話


這類型角色與她們的發展曲線也是矛盾的。表面上,她們不想打扮、不想談戀愛,然而劇情卻往往會安排一場沒有要求過的大改造,得到漂亮的衣服做禮物,或是無緣無故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帥氣男性追求,發展出一段令人羨慕的戀情。

這似乎在傳遞一個奇怪的觀念給同年紀的青少女客群:如果妳想要時尚、想要受歡迎、想要交男朋友,那就要表現得「妳一點都不想要」,不需要付出努力,這些「獎品」就會自動送到妳面前。

換而言之,「不像其他女孩」的作品其實也在構築一個童話故事,只是主角不是公主或校花,而是嘲笑天鵝的「醜小鴨」。醜小鴨並不是真的不想當天鵝,只是她另有一個白日夢:就算不要和其他女性一樣,不需要付出額外的力氣,依然會被欣賞,得到獎賞。

這些自認為與眾不同的「不像其他女孩」,也會被其他女孩想要的事物給誘惑。然而她們無法像其他女孩一樣,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有些時候,她們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曉得。


「其實我們沒有那麼不像」


「不像其他女孩」的主角幾乎都是青少女,年齡沒辦法再往上(頂多至二十出頭的女性,但心智年齡仍然是青少女),是因為它的形成極度依賴於一個特定時期: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多思、極不穩定的,渴望同儕的認同,又希望脫穎而出。此時的女孩們仍在尋求自我認同,極度依賴外在的肯定,偏偏女性在青春期的性徵發育、女性的小圈圈文化,又是最容易遭到嘲笑的。所有的不適應逐漸積累成「不想當女生」的自暴自棄,進而牴觸女性化的打扮和行為,厭惡自己身上的女性特質,並進而去嘲笑符合傳統女性形象的人。

然而等到青春期過去,女孩們終於適應了自己的生理特徵,不再以此為恥,找到適合自己的打扮風格,找到了可以相談心事的同儕,有了自己真心喜愛的興趣⋯⋯等到她們更加了解自我,理解了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他人相不相似,便不再那麼重要了。

「不像其他女孩」為主角的作品,常常會預設「不像其他女孩」與「其他女孩」水火不容,無法成為朋友。然而真是這樣嗎?《傲慢與偏見》裡的珍與伊麗莎白雖為姊妹,但性格截然不同,卻仍然是親密無間的手足。問題從來不是因為不一樣而無法共存,而是能否尊重彼此的獨特性。

《傲慢與偏見》2005版劇照。

《傲慢與偏見》2005版劇照。



avatar-img
61會員
131內容數
彙整一些雜感、歷史藝文知識分享與讀書心得,想到什麼就放上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彩蛋的鳥巢 的其他內容
論《烈火之心》在塑造女主角阿速卡的手法。 「如果角色本身不夠有血有肉,再怎麼華麗出彩的筆法,也不能讓角色得到讀者的好感——畢竟,假花再漂亮,也只是塑膠做的,但玫瑰就算不叫玫瑰,依然會吸引蝴蝶與蜜蜂。」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論《烈火之心》在塑造女主角阿速卡的手法。 「如果角色本身不夠有血有肉,再怎麼華麗出彩的筆法,也不能讓角色得到讀者的好感——畢竟,假花再漂亮,也只是塑膠做的,但玫瑰就算不叫玫瑰,依然會吸引蝴蝶與蜜蜂。」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迪士尼「白雪公主」真人版宣布主演名單後,我就注意到有批評聲浪。​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後突然能懂為什麼這麼多讀者推薦我一定要去看,某種層面上我跟Bella的特質有很大的重疊,記得看過一篇影評討論為何要讓Bella成為妓女,大量性場景很突兀等等。從女主角的自我成長歷程出發來看,我很認同那篇影評底下的其中一段回覆
Thumbnail
著名的導演伍迪艾倫曾說:「從小時候起,我就經常找錯女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煩惱。我母親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白雪公主,我卻愛上那個老巫婆。」 這段話是才子的俏皮說法,的確在以前一個人的興趣喜好如果與大家不一樣,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通常都會隱匿不讓人知,但是時代改變了,這是個怪咖當道的世界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影片充滿細節,畫面美學、音樂、服裝用心呈現。男女主角所展現的不同人生階段與情感互動,帶來觀眾不同的觀影感受。影片超過兩個小時,值得多次觀賞,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適合與不同人群一同欣賞,引發有趣的討論。
原本以為是一部看綠茶搶走另一半的戲碼,殊不知那背後要表達的情緒後勁這麼強(太震撼) 簡慶芬這角色。從開始的綠茶婊到後面的堅強到令人心疼。只為了得到認同得到愛。於是她創造了個“敵人”。好讓自己能在比較中得到優越感? 原本以為瑞掰咖的人設會是活出自我的新時代女性。但導演不走那套。。。。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由艾瑪.史東主演,是一部以科幻形式講述女權議題的電影。 其中使用了各種經典元素建立象徵,娓娓道出一位受父權結構宰制的「維多利亞」,如何在轉生成「科學怪人」之後,透過自由意志進行自我探尋,最終成為兼備「美女」與「野獸」特質的「貝拉」。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後一直在想,為什麼片名會叫做可憐的東西,因為我覺得直到最後一幕,貝拉才真的變成了可憐的東西。英文的片名是複數,所以我看的時候都覺得,貝拉生活中遇到那些已經入世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可憐的東西」,既然如此,為何經過一連串的壯遊,最後貝拉還是選擇走向一個可憐的東西。 所以一開始我總覺得,我好像
Thumbnail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製作女性與女性啟蒙是本片的一大主旨,女主角貝拉的確是被製作和再啟蒙的,這其中有一種被動而主動的過程。至於貝拉何以瘋狂?那是因為,一個女人要想說明一個道理,她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奇觀,表現出自己是「發了瘋」才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迪士尼「白雪公主」真人版宣布主演名單後,我就注意到有批評聲浪。​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後突然能懂為什麼這麼多讀者推薦我一定要去看,某種層面上我跟Bella的特質有很大的重疊,記得看過一篇影評討論為何要讓Bella成為妓女,大量性場景很突兀等等。從女主角的自我成長歷程出發來看,我很認同那篇影評底下的其中一段回覆
Thumbnail
著名的導演伍迪艾倫曾說:「從小時候起,我就經常找錯女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煩惱。我母親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白雪公主,我卻愛上那個老巫婆。」 這段話是才子的俏皮說法,的確在以前一個人的興趣喜好如果與大家不一樣,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通常都會隱匿不讓人知,但是時代改變了,這是個怪咖當道的世界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影片充滿細節,畫面美學、音樂、服裝用心呈現。男女主角所展現的不同人生階段與情感互動,帶來觀眾不同的觀影感受。影片超過兩個小時,值得多次觀賞,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適合與不同人群一同欣賞,引發有趣的討論。
原本以為是一部看綠茶搶走另一半的戲碼,殊不知那背後要表達的情緒後勁這麼強(太震撼) 簡慶芬這角色。從開始的綠茶婊到後面的堅強到令人心疼。只為了得到認同得到愛。於是她創造了個“敵人”。好讓自己能在比較中得到優越感? 原本以為瑞掰咖的人設會是活出自我的新時代女性。但導演不走那套。。。。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由艾瑪.史東主演,是一部以科幻形式講述女權議題的電影。 其中使用了各種經典元素建立象徵,娓娓道出一位受父權結構宰制的「維多利亞」,如何在轉生成「科學怪人」之後,透過自由意志進行自我探尋,最終成為兼備「美女」與「野獸」特質的「貝拉」。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後一直在想,為什麼片名會叫做可憐的東西,因為我覺得直到最後一幕,貝拉才真的變成了可憐的東西。英文的片名是複數,所以我看的時候都覺得,貝拉生活中遇到那些已經入世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可憐的東西」,既然如此,為何經過一連串的壯遊,最後貝拉還是選擇走向一個可憐的東西。 所以一開始我總覺得,我好像
Thumbnail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製作女性與女性啟蒙是本片的一大主旨,女主角貝拉的確是被製作和再啟蒙的,這其中有一種被動而主動的過程。至於貝拉何以瘋狂?那是因為,一個女人要想說明一個道理,她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奇觀,表現出自己是「發了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