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來讀書吧| #16_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

會知道這本書呢,是看了"佐佐木典士"之後,才知道這位作者"澀谷直人"的,所以,在圖書館搜尋到他的書後,就馬上預約等著領它回家。

這本書,我覺得比佐佐木典士的書更能讓我心神領會,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對我來說)。還抓緊時間看了兩次,雖然還是超過了圖書館的借閱時間,冏~但還是想說,封面全白,作者穿黑的,但皮膚很白,這實在是很靈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擁有即成本,放下獲得從容

很有趣的,在書中提到"中庸",常常我會覺得,中庸就是要也不要,一整個不做決定,沒有好,也沒有不好的狀態,但看來是不太相同,中庸是"沒有過與不足的狀態"。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需要時時檢視現況,去除多餘,補入不足。即可讓自己隨時維持一個 "Fit",可出發的狀態,在可出發的狀態下,"選擇" 不出發,那就是一種人生的從容。

例常會有的印象,窮人家裡容易堆的滿室東西,為了是怕有一天要用會沒東西用;而有錢人家中的東西很少,因為要用再買就有。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父執輩,是戰後嬰兒潮,歷經物資缺乏的年代,所以會想把能擁有的東西,都保存在家裡,以預防哪天有急需。屬於一種「地的年代」,有土斯有財,中心思想就是"擁有",那個年代,物資缺乏,經濟蘊釀起飛,能積攢的資本(金錢、物質),有多少就累積多少,憑藉著努力跟毅力,就能獲得爆發性的財富累積。現在,是一種「風的年代」,資訊爆炸,已經不再是能在一家公司或是一個地方待久終老了,是否還有需要花費巨額的金錢再去購入不動產,我自己是持懷疑的態度,也許也是錯過了投資的好時機,所以一直沒買?哈哈哈~~~現在的年代,主要的特點應該是流動。自己已經無法掌握明年的自己是否還在同一間公司工作,是否還在同一個環境中生活,所以累積自己的能力,或是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能因應流動的可能性,反而變成「風的年度」一項重要的核心能力。了解自己喜歡(需要)或不喜歡(不需要)哪些東西,才有機會在變化來臨時,快速的做出應對。


減到多少才足夠

作者推薦,如果不能減到一種,那就是至多保留3個選擇,超過3個的話,就很容易出現選擇障礙了。這個想法也是滿不錯的,我覺得,接下來也許可以來考慮看看。每天真的有時為了要選擇穿戴什麼出去,會絞盡腦汁。也會覺得超級疲勞的。心靈的能量可能都耗在這上面了,更惶論要去理解自己或是做什麼人生的重大決定。

還有一個有趣的名詞:FIRE(Finanic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愈來愈多想要FIRE的年輕人,咪兔。我是想要FIRE的中年人。哈~~~


就跟你說了"放手"

風之年代,小時候沒那麼明顯感受,我想我應該是面臨著地轉風的過程世代吧,現在的年代,資訊取得很快速、便宜,只要你願意學,一定都能學到一個基礎可用的知識,但是萬物飛漲,就是薪資不漲。薪資不漲,這是我們該好好反思的,「努力工作」和「減少生活的浪費」,這中間的取捨。父執輩那年代的強調「努力工作」,因為只要努力,收入就會獲得明顯的成長,那生活中的浪費不浪費,好像也不是這麼值得要去討論的話題。但現在,產業外移,台灣的職務有限的情況下,除非剛好待到高成長的產業,不然薪資也是呈現一個長年冰凍的狀態。努力工作的結果,所能獲得的薪資成長是有限的,感受到社會雖然方便,但生活很困難…因為長時間工作被剝奪的空閒時間,與心靈的疲憊感,相對而言,可能是不成比例的,甚至因為心靈疲憊,而引發的報負性飲食、消費,整體一消一長之後,可能還會呈現負成長。要轉變成「正成長」,不外乎是開源節流,眼看現在這年代,開源就是沒啥指望了,那就只能節流了,檢視自己所擁有的,重新思考是否需要,讓生活中能夠適當的留白,至少在生活空間中,能夠留下30%的空白,不論是時間抑或是空間,創意就藏在「積極與刻意的獨處」之中。當然如果能follow 到斷捨離書中提到的七、五、一法則,那就更完美了。


七、五、一法則

看不到的收納(例:衣櫥):最多放七成滿,維持還想整理的動力

看得到的收納(例:碗盤架):最多放五成滿
展示收納(例:公仔架):一成滿

心法:在現有的東西中,只要挑出七、五、一成最喜歡的東西留著就好了。


練習放手,也是一個很重要了解自己的過程。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況,重新看看自己,決定現在的自己需要與不需要什麼,重新配置自已的裝備,回歸到中庸的沒有過與不及的狀態,隨時可以出發。如果現在,無法釐清自己"要做"的事情,那就先決定"不做"的事情,降低自己的耗能。這是一場自己對自己的生活練習。


風之年代- 體驗比擁有更重要

風之年代,資訊爆炸,物品的取得相對容易。書中提到一個我看了就很喜歡的觀念。

金錢,應該用在"非地位財" 而不是"地位財"

地位財=年收入、社會地位、教育費用、車子、房子、手錶等物質資產

非地位財=健康、休閒、工作環境、安全、儲蓄、自由

購物只能產生瞬間的滿足感,但旅行或是其他的經驗則會讓你一輩子都很滿足。買東西的瞬間是很滿足的,但可惜的是,獲得滿足後,往往會想要再去買更好的東西,陷入無止盡追尋的狀態。很明顯的,就是這次去東京,在行程選擇上,我一個想法就直接選迪士尼了,從來沒有想過我要去選擇自由行逛街,買東西,對我來講,遠不及看一場迪士尼的show那麼讓我擴展視野。我期待未來能落實「體驗比物質更重要」的價值觀。


因為有餘裕,才能愛上浪費

有了空間的空白,才能恣意的突然買一個大家電,有了時間的空白,才能突然安排自己去聽一個講座。一切都是有餘裕,所以才有自由。有了空白,才有餘裕去思考,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潛藏的喜好。昨天看了Dena Chang的 YT,很喜歡她提到的一個是,當你已經做到不知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去「創造」,你可以寫下文字,唱出歌聲、跳起舞蹈、發表言論,因為人就是要有進有出,當你不知要做什麼時,那代表你蓄積的能量已經滿了,需要被宣洩。


有進、有出,才會流動,才會符合這個風之年代!


話外篇,分享幾個作者提到而我也很愛的概念。

  • 機能美:以實用為考量,兼具功能與美學,這真是我認為設計的最高境界。像悅式礦泉水2000ml的寶特瓶,有一個凹下去的地方,讓你能更好握住它,這真的是很棒的設計。
  • 過度緊繃的人,視野變得狹隘:當你忙於賺取大量的生活費時,你會忙碌到看不清週邊的東西,只想著還有多少問題要解決。要隨時保留一點轉換方向的餘力。
  • 3B-創意無處不在的環境:3B= Bed, Bus, Bath。Bed,放鬆休息後,容易湧現靈感,可在床頭放個小筆記本,隨時記錄冒出來的點子。Bus,人在移動中,容易刺激大腦產生靈感,隨著車窗外不斷流逝的風景放空,獲得心靈的放鬆,所以人需要旅行。Bath,泡澡、三溫暖,溫熱水沖下,卸下身體的疲憊,也是人體感到放鬆,靈感容易出現的時刻。
  • 只留住隨時能搬家的物品數量
  • 先決定不做的事,以降低耗能
  • 擁有等於成本,擁有多餘的東西,等於負債,還花時間管理他們,等於在支付利息。
  • 丟棄 v.s. 放手:丟棄=報廢;放手=循環讓他人使用
  • 有效率的生活讓精神得以穩定
  • 人的進化史,就是避免麻煩
  • 極簡主義的三大職業
    建築師:Less is more
    美容師:去蕪存菁,展現美
    工程師:讓工作消失的工作(去除重覆)
  • 想要遊玩,需要保有時間跟健康,但不太需要金錢
  • 無所事事的重要性
  • 養成"產出"的習慣,你的消費才會有所價值。好的產出者,就是好的消費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