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北歐民謠與異教世界 (3):聽過女巨魔的聲音嗎?來口簧琴音樂節吧!

有沒有什麼樂器能放口袋,一秒就能拿起來演奏,一秒又能馬上收起來?大概就只有口簧琴能辦到這件事了。口簧琴的魔性通行全球,每個民族、語言的人,彼此都能洞悉 "duai" 音中的美好;魔性強烈到,古北歐甚至用它命名女巨魔?

raw-image

女巨魔=口簧琴?

口簧琴在古北歐語 (Old Norse) 中稱作 "munnharpa",意思是「嘴豎琴」。查遍手邊的古北歐文獻,唯一出現「口簧琴」的出處是在《散文埃達》(Prose Edda) 中的〈北歐詩人的語言〉(Skáldskaparmál)。

作為一部乘載北歐神話的經典,「口簧琴」也名列在神怪之中。〈北歐詩人的語言〉是作者斯諾里 (Snorri Sturluson) 費盡苦心為大家譜寫的傳統詩歌借喻、隱喻修辭技巧大全;其中包含一些特殊稱呼的搜羅,口簧琴出現在女巨魔 (trollkvenna) 名諱列表的段落間:

Skal ek trollkvenna telja heiti: Gríðr ok Gnissa, Grýla, Brýja, Glumra, Geitla, Gríma ok…Leikn, Munnharpa ok Myrkriða.
接著我將舉出女巨魔的稱呼:格莉德與葛尼薩、葛莉菈、畢莉雅、葛魯菈、蓋特菈、格莉馬與…蕾金、穆哈爾帕與米爾可莉妲。

其中「穆哈爾帕」(Munnharpa) 就是口簧琴。表列出的名字幾十個,有許多女巨魔在北歐神話本傳裏頭有戲份,可惜穆哈爾帕沒有。或許,口簧琴的音色,對維京人來說,具有獨特的魔性?

古北歐也玩口簧琴嗎?

口簧琴從大洋洲、東南亞、西伯利亞,一直到中亞、歐陸都有考古文物出土。構造簡單,大多數透過金屬薄片的彈性,搭配口腔作共鳴來發出不同的聲音。

演奏者透過口簧琴能產生特定的泛音。音調的發聲和放大,關乎演奏者口腔、舌頭、顱骨、喉嚨,甚至胃部如何調整的複雜過程。金屬薄片只有基本音,以及相應的泛音(分音)。正因為構造如此簡單,對演奏者來說,反而有更大的自由度與探索空間。

因應各地的物產資源與文化的不同,口簧琴也有各種各樣的造型,伴隨別樹一格的演奏技巧,包括花式讓薄片振動的方法。

維京時代(8-11 世紀)的斯堪地那維亞應該也有,丹麥 (Helgenæs) 的口簧琴據推測能最早在 12 世紀製作;目前有紀錄的多半都是 13 世紀之後,至少有 144 件古北歐口簧琴。

口簧琴作為詩人的語言

現代人理解音樂,很容易聯想到音符與樂譜,然而那些是「音樂」嗎?維京人沒有樂譜,更不用說樂理了;儘管我們難以確認他們的音樂聽起來如何,但是,古北歐詩歌中展現出的韻律,已經足以充分展現他們的音樂創作能力。

北歐神話強調時間的觀念,不論是《詩體埃達》(Poetic Edda),還是《散文埃達》(Prose Edda),都提到世界有個起頭,正因為有起頭,也有了完結之時。古北歐人早早就在思考「時間」。

只要能思考時間,就能理解音樂。始祖巨人尤彌爾 (Ymir) 的名字,字義上來說是「呻吟/嚎叫」(ymja) 的人格化;不僅本身表達出聲音,他誕生之處「金崙迦鴻溝」(Ginnungagap),字義上也是指「哈欠的鴻溝」——萬物從聲音中升起。

聲音一旦響起,就有消散之時;正如奧丁汲汲營營於迴避必然到來的末日所展開的一系列行動,我們跟著時間也不斷向前行。竭盡所能即興地回應著正在發生的事,以及即將要發生的事。生命或許有計畫,卻沒辦法掌握劇本,往往途中僅能即興面對,總是如此。

作為即興樂器的代表「口簧琴」,或許最能表達出這種率性與原始的音感。聲音有消散之時,然而,念念不忘,必有回響——"ymja" 也帶有「回聲」的意涵。

希望能邀請大家,一起來本屆的世界口簧琴音樂節,感受時間,體驗古老的音色。

世界口簧琴音樂節 2.0|桃花源・上古世祭

  • 2024/11/22(五)~2024/11/24(日)
  • 苗栗縣三義鄉雙連潭道路9鄰199號|不遠露營度假休閒山莊
  • 購票連結
  • 異教人專屬優惠碼:VITIVAR($100 折扣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世界口簧琴音樂節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異教人議會.ᚢᛁᛏᛁᚢᛅᚦᛁᚴ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