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當精神科醫師不願多談

現在看精神科漸漸不是隱諱,精神科診所越來越多,然後許多人也紛紛發現,很難跟精神科醫師做想像中跟電影演的一樣的深入會談。談個五分鐘、十分鐘,醫師就會示意「差不多了」,要請下一位病人進來。

raw-image

有些人覺得,這是因為台灣的健保制度,才讓台灣醫師不願意、無法多談。不過,在美國,精神科醫師申報心理治療的次數也是越來越低。如果我們把「正式的心理治療」定義為一次要談至少三、四十分鐘以上,美國已經有不少精神科醫師,完全拒絕「正式的心理治療」的轉介。

在二〇一〇年,已經有一半的美國精神科醫師,不再做「正式的心理治療」。這比例現在肯定越來越高。

還有辦法自費看精神科醫師的「高社經老白男」族群,比較有可能得到「正式的心理治療」。如果是仰賴一般醫保的中下階層,他們的醫療保險,已經不太支持讓醫師做正式的心理治療。醫保公司可以有各種技術干擾,比如醫師可以申報,但給付金額偏低,這樣醫師自然不會有興趣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現在在多數美國醫保裡,精神科醫師申報的是10分鐘的簡短治療項目。這讓醫師可以以診斷、開藥以及簡短會談為主,然後每天可以看多一點病人,多賺點錢趕快還學貸。

美國的精神科治療漸漸轉到以藥物為主,還有乍現光芒的rTMS。這一部分原因是藥物效果不錯,可能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就漸漸改善(當然,這包括精神科醫師的同理、安慰,以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

另外一點是:心理師、社工師、受過訓練的精神科護理師,也有能力執行各種個人或團體的心理治療。醫保公司自然就更願意把錢花在這些要價更低專業人員身上。

另一方面,美國對精神醫療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一年有五千多萬人尋求精神醫療資源,若要靠精神科醫師來談也不可能,所以也必需要由心理師、社工師來分擔。這些專業人員裡,只有精神科醫師能開全部的藥物(美國某些州的心理師可以開立特定藥物),所以最後就變成精神科醫師負責開藥了。

在台灣,目前也是類似的狀況。病人很多,精神科醫師只能簡短談、快速開藥。而健保署給付的心理治療費用是40分鐘1200「點」(這還要打個八折到九折),長期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若接受這價碼,還真不如去醫美診所打雷射。

所以,現在在台灣,如果期待接受精神科醫師的「正式心理治療」,就要有心理準備,一小時要3500-5000台幣的費用。如果是一些常上電視、常出書、到處演講的名醫,價碼通常更高,一小時超過一萬元的也有。

合理的期待,要做心理治療,到諮商所找心理師,一小時1500-2000元是基本盤吧。當然,常出書、經營粉絲團成功、出國留學有外國執照的心理師,要價可能也會逼近精神科醫師。現在政府有提供15-45歲的免費心理治療方案,但只能做三次、一生只能申請一次,做完三次,剩下也還是得自費。

常有病人問我,看精神科一定要吃藥嗎?我就會回答,選擇吃藥至少還有健保付錢,你來看診大多數費用都是健保付的,只需要付掛號費跟部分負擔。如果不想吃藥,也可以選擇去諮商所做心理治療,但那就得自費。

「精神科醫師漸漸不做正式心理治療」,這部分台灣跟美國是一樣的趨勢。不過,美國的醫保,可能有支付蠻多「精神科醫師以外專業人員執行的心理治療」,而且是以這些專業人員為主,精神科醫師的佔比越來越低。當然,醫保能付的,多數只是最基本的費用,而且每年會限制次數。要看有名的心理師、想要一年談很多次,最後還是得選擇自費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