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從人文的角度思考AI:均一平台X均一實驗高中

均一 AI 實驗室在暑假的尾巴收到一個很特別的邀約,台東的均一實驗高中邀請我們,在開學前的共識營中和均一高中的老師們聊聊 AI(小知識:其實「均一」這個名字是均一實驗高中首創的,2012均一平台準備上線時,由於我們的創辦人方新舟方大哥非常喜歡這個名字,在嚴長壽董事長首肯下,均一平台和均一實驗高中結下了這個同名的緣分)。

均一實驗高中的辦學理念重探索與實驗,小學部的華德福教育更是重視五感的開發,在這波生成式 AI 的爆炸性發展之前,數位或是科技教育想來應該不是均一高中的主軸。相對於均一 AI 實驗室一般的研習對象多是現場的資訊教師,或是深度數位使用教師,我們一方面驚喜於 AI 的魔術帶來更多跨域對話的機會,一方面也陷入思考——這場研習要如何不流於 AI 的炫技,而是和重視人文本質的均一高中夥伴產生深刻的對話呢?


從單一的成功方程式到我陪你一起探索

當天已經是整個禮拜備課週的第三天,雖然課程緊湊,但整個均一高中團隊從嚴總裁、白校長到所有老師全員出席,讓我們感受到團隊強大的向心力。AI 主題的講師 Young 在另一位夥伴 Renee 介紹平台時也仔細觀察老師們的反應,為當天的課程做最後的調整。因為察覺到均一高中的老師們比起科技的趨勢,更在意科技與人的關係,因此 Young 臨時起意,從均一平台去年的教育 AI 年會開始談起——在去年第五場的「人才發展與 AI 」論壇中,前新加坡智慧國家辦公室主任、美國奇點大學講師 Karen Tay 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工業時代的勝利者方程式如今已儼然不適用,那 AI 時代我們應該幫孩子裝備什麼樣的能力呢?」如果孩子的學涯和職涯都不再是一條理所當然的直線,今日的大學科系和職業選項十年後都可能會物換星移,Young 認為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要學習和孩子「一起在失敗中茁壯」,習慣不斷在改變中探索和修正。


從國內外的 AI 教育產品發展看到更多學習的可能性

而日新月異的 AI 技術也的確提供了更多讓家長和孩子共學,以及孩子自學的可能性,例如Open AI 和可汗學院合作的家教模型不但有「耳朵」,還有「眼睛」—— 透過觸碰式平版的輔助,AI 家教可以從學生嘗試解題的過程中加以引導,以及未來的模型還能從你的面部表情判斷你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回饋。Young 也帶來了均一自行開發的 AI 產品,包含目前已能支援練習英語聽、説、寫的AI 英語家教 Jutor ,以及搭配教學影片可以幫老師備課、替學生解答的 AI 助教 Vaitor。為了讓在場的外師也能充分參與,Young 和另一位講師 Renee 也現場臨時起意開啟雙語模式,一時之間中英雙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思考 AI 和人類協作的模式

均一高中的老師紛紛提出對 AI 的好奇,有的老師詢問要如何避免 AI 技術速成帶來的風險;也有老師擔憂青春期孩子對 AI 產生不健康的依賴;副校長更是問到作為家長,Young 如何衡量帶孩子與 AI 互動的利與弊。面對看似無所不能的生成式 AI,Young 也不諱言,教育者和家長未來的挑戰只會愈來愈大;而作為善於人機協作的工程師,更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對使用者同理,並清楚理解科技與人性的界線——例如雖然 AI 建題很快速,但人工的檢查機制必須到位;雖然 AI 家教很適合學科教學,但生涯和情緒的指導必須是人與人的互動。Young 也分享了在育兒過程中,一方面希望藉由 AI 的幫助讓孩子進步得更快,但另一方面也擔心會揠苗助長的矛盾心情,引起現場老師的共鳴。

雖然兩天來回台東的行程很緊湊,但完成重大任務的兩位講師,心情就像當天台東萬里無雲的藍天一樣美麗。和熱衷科技的老師們教學相長固然很令人興奮,然而偶爾能和強調人文關懷的教育夥伴們交流,一樣可以激發我們思考的多面性。我們希望 AI 帶來的不是簡單的有無之間的競爭,而是藉由生成式 AI 自然語言的優勢,找到人類與科技適性合作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