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理的假說,將決定你的研究深度與影響力。這正是 Abduction(溯因推理)思維的價值所在。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Abduction,中文翻譯為「溯因推理」,是一種從已知事實推論可能原因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歸納 (Induction) 和演繹 (Deduction),溯因推理強調的是「逆向推理」,即從結果出發,找出背後的潛在機制或原因。對於碩博士生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研究創新的重要工具。


舉個例子,你的實驗結果顯示某種新型材料在特定溫度下出現異常性質。與其單純驗證既有理論,你可以透過溯因推理來提出一個新假說——該異常現象是否源於材料結構中的某種未發現因素?這樣的「發想」過程,正是將研究推向前沿的關鍵。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在科研寫作中,假設 (Assumption) 與假說 (Hypothesis) 之間的區別,往往決定了論文的精確性與可檢驗性。假設通常是理論前提,未必需要驗證,常作為既定事實接受;而假說則不同,它是一種基於現有證據提出的可檢驗陳述,需要通過實驗或觀察來證實或證偽。


許多碩博士生在撰寫論文時,會將「假設」與「假說」混用,這可能導致研究方向的模糊。實際上,胡適的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若放在現代科學語境中,更適合翻譯為「大膽假說,小心求證」。因為假說是可以被驗證的,而假設則無法驗證。碩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應格外注意這一區別,確保自己的研究問題具備檢驗性與邏輯嚴謹性。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在日本學者川喜田二郎的《発想法―創造性開発のために》中,他強調了溯因推理作為創造性發想法的重要性。他認為,提出假說並驗證它,是研究創造力的核心。這一點與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所提到的 Abduction 概念不謀而合——研究的創新性來自於我們如何基於現有的證據,逆向推導出新假說,並通過嚴格的證據鏈來驗證其有效性。


碩博士生應將這一思維模式內化於日常研究中。無論是文獻回顧還是實驗設計,溯因推理都能幫助你提出具突破性的研究問題。從結果出發,逆向思考,往往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新點。


▋碩博士生如何應用溯因推理於實際研究


作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會面臨大量數據與複雜理論,如何從中找到切入點提出有價值的假說?這正是溯因推理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1. **觀察異常現象**:任何與預期不符的結果,都可能蘊藏著創新假說的可能性。溯因推理能幫助你從異常中挖掘潛在的機制。

2. **逆向推導原因**:從已知的事實開始,設想其背後可能的原因,並嘗試提出可以驗證的假說。這比單純地驗證既有理論更能激發創造性思維。


3. **設計實驗進行檢驗**:提出假說後,設計實驗來證實或證偽。這一過程不僅能深化你的研究,更能為學術社群提供有價值的新知識。


▋結論


Abduction 溯因推理為碩博士生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從現有事實中推導出潛在機制,並提出創新假說。透過正確區分假設與假說、運用溯因推理進行逆向思考,我們不僅能提升研究創造力,還能推動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執行階段將 Do 定量化,就是 KDI (Key Do Indicator),代表"計畫可以執行到什麼程度"。」 「行動只在於做與不做,能做或不能做,很容易控制。而制定KDI,要區分完結型的DO 與持續行的 DO。」 這段討論,節錄自日本作家富田和成[1]於2017年9月29日出版中文
1. 持續展現出來自學歷的優越感: -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甚至進入研究所,往往因為考入特定的名校而感到自豪。這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儕產生不必要的偏見,影響了團隊合作與知識交流的品質,也可能在無形中限制了自己接受新觀點的機會。 2. 在社群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無論是研究進展還是生活中的挑戰,改變和不確定性是常態。學術研究本身就充滿了反覆試驗和不斷調整,因此,培養耐性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陳海賢老師提出的實踐四個環節——尋找線索、嘗試行動、反思反饋、迭代行動——為碩博士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來面對變化,並幫助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更有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一旦正確答案出現,這些錯誤就隱身,沈底,看不見了。」 「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的都是正確的。」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
1. 挑戰過多,導致過勞: - 當研究生面對過多的挑戰時,往往容易感到壓力過大,最終耗盡精力。這種狀態下,學生難以維持學習與研究的質量,可能導致情緒低落或健康問題,甚至可能放棄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 2. 挑戰過少,導致停滯不前: - 如果挑戰不足,研究生容易陷入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學習與研
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學術研究領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這一變革帶來了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的局面。根據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執行階段將 Do 定量化,就是 KDI (Key Do Indicator),代表"計畫可以執行到什麼程度"。」 「行動只在於做與不做,能做或不能做,很容易控制。而制定KDI,要區分完結型的DO 與持續行的 DO。」 這段討論,節錄自日本作家富田和成[1]於2017年9月29日出版中文
1. 持續展現出來自學歷的優越感: -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甚至進入研究所,往往因為考入特定的名校而感到自豪。這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儕產生不必要的偏見,影響了團隊合作與知識交流的品質,也可能在無形中限制了自己接受新觀點的機會。 2. 在社群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無論是研究進展還是生活中的挑戰,改變和不確定性是常態。學術研究本身就充滿了反覆試驗和不斷調整,因此,培養耐性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陳海賢老師提出的實踐四個環節——尋找線索、嘗試行動、反思反饋、迭代行動——為碩博士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來面對變化,並幫助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更有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一旦正確答案出現,這些錯誤就隱身,沈底,看不見了。」 「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的都是正確的。」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
1. 挑戰過多,導致過勞: - 當研究生面對過多的挑戰時,往往容易感到壓力過大,最終耗盡精力。這種狀態下,學生難以維持學習與研究的質量,可能導致情緒低落或健康問題,甚至可能放棄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 2. 挑戰過少,導致停滯不前: - 如果挑戰不足,研究生容易陷入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學習與研
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學術研究領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這一變革帶來了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的局面。根據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1. 錯誤地將「Idea」簡單化為「靈感」: - 許多碩博士生在研究初期,常常將「Idea」僅僅理解為靈感或創意點子,這導致他們忽視了「溯因推理」(Abduction)這一重要的研究思維方式。「溯因推理」是指根據觀察到的事實,推測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有潛力的假說。當學生將「Idea」簡化為靈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1. 錯誤地將「Idea」簡單化為「靈感」: - 許多碩博士生在研究初期,常常將「Idea」僅僅理解為靈感或創意點子,這導致他們忽視了「溯因推理」(Abduction)這一重要的研究思維方式。「溯因推理」是指根據觀察到的事實,推測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有潛力的假說。當學生將「Idea」簡化為靈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