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隨著生理年齡逐漸往中年邁進,我明顯地感受到心裡對"自我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這種看似抽象模糊的哲學性大哉問,生起強烈想要找到解答的渴望。除了對功成名就的頌揚和追捧,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也開始更加強調"找到你自己與生俱來的天命"、"做自己",我們對"美好人生"的想像,不再只有物質生活的穩定或富足,還要追求自我實踐。這一切看來非常理想,但最關鍵的問題似乎一直沒有人能精準地回答,那就是"什麼是做自己?我要怎麼知道這輩子究竟應該完成哪些目標? 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之前,我一定會得到解答嗎?"
對我這個從小就愛胡思亂想的人來說,曾經以為活在父母老師、或社會期待構建出的框框中,就能確定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甚至是埋著頭生活,不去想這些看似遙遠的靈魂拷問,也能繼續維持歲月靜好地過下去。不過這終究是我生命中無法逃脫的課題,再怎麼試圖躲避,它依然會以不同的形式,示現在各種面向裡,讓我必須停下腳步,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來時路,同時整理出該如何找出解答這些疑惑的路徑。
我從小是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天生內向害羞的'I'人(現在的年輕人們可以大方承認,讓我好生羨慕)。長大後才慢慢想通,其實我很有可能是對外在世界過於敏感,所以不自覺地想屏蔽那些會讓干擾我情緒平靜的訊息,無論是聲音、氣味或感受。現在都還會記得,我在某個下雨天站在屋簷下,被雨滴打在頭上,居然就放聲大哭起來,旁邊的大人們都覺得莫名其妙,那麼一點看來微不足道的刺激,對我來說卻是好大的衝擊。當然那時我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但我發現了一個可以安全隱身在這個世界的方法:那就是"stay in the line",盡量保持走在大人畫好的線裡。因為這樣做最不會引發責備或異樣的眼光,這對還必須仰賴成人照顧養育的孩子們來說,算是風險相對小的生存策略。不過每個人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因此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或願意)走這個"演聽話"的路線。如果很早就開始活在所謂的"標準"、"正常"體制外,成長過程不免會因為不符主流價值,受到很多挫折打擊,有人跌跌撞撞後,終能找到與"多數人"和平共處的方式,甚至逆勢反轉,成為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黑馬";但我們不能否認,的確也有人在過程中一再被貼上"奇怪、"異類"、"失敗者"的標籤,而無法擺脫失去自信、日益消沉的命運。
無論是否存在"倖存者偏誤",多數人都習慣把注視的焦點,放在那些"不一樣"的生命故事上,特別的優秀或坎坷,都比"普通"來的吸人眼球。偏偏世上其實還是以"普通人"占最大宗,因此像我這樣在傳統體制裡存活地還可以的人,卻在畢業離開學校那個只需要專心唸書應付考試的環境後,才開始真正面臨"找尋自我"的挑戰。我終於發現:這世界是很多平行宇宙的集合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裡,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準則,在其他人的生命經驗裡,卻可能從來不曾存在、或是有更聰明的處事方式。那些我以為躲進去就能得到保護的框框,開始成為綁手綁腳、阻礙我成長的束縛,但我卻無法輕易脫離或放棄。最終我明白了:"做自己"才是最困難的課題,我們要窮盡一生才可能找到答案,甚至也有可能到人間來一回,仍然只是得到一個大概的輪廓。過往從工作、家庭、人際相處裡累積的點點滴滴,只是讓我知道:哪些是身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喜歡、不喜歡、可以、不可以達到的事,換言之,我得到了一些"我應該不是什麼樣的人"的線索,但要拼湊出我這個人的全貌,總還缺少了些什麼。不過,沒關係,這是要花上一生完成的拼圖,也是我們這一世成為人必定要面臨的功課。本來就不會有標準答案,也不會有"完美"的版本,只有在不停的選擇中,刻畫出自己能夠活出的樣貌。就繼續在路上前進,不知道終點有什麼在等著我也無所謂,起碼我還走在旅途中,老天要丟來的考驗,學著見招拆招吧!框框外的風景,還等著我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