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看現代戰爭的樣貌(21)

從俄烏戰爭看現代戰爭的樣貌(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其實很諷刺,說波蘭擋在前面沒差的是官僚,說俄國威脅變大所以不能把現有裝備送了再說的還是官僚。雖然不是同一批人,思考的慣性會驅使和平時期的官僚,制定所有的決策都以不傷害自己前途為一切前提。要解決,就是政治高層要有魄力,跟願意擔責任的決心,逼官僚體系動起來。顯然西歐幾乎沒有這種魄力跟決心,高層都是等行政體系出報告,政務官依報告決策,避免自己獨斷造成政治風暴。

一路講到行政體系,是因為筆者在俄烏戰爭後,花了點時間從各管道了解狀況,修正了很多原本僵固的思維。

原本以為,面對戰爭危機,各國總會動作加快些吧?的確有,加快替自己單位謀取資源的速度,美國還有左派議員威脅要更多預算去推包裹法案哩,看有多少左翼媒體願意報導,要不是戰況危急,民主黨也知道不能這樣搞,天曉得烏克蘭頭一個月會發生什麼慘況。

死道友無死貧道?援烏政策的各國政治角力

以烏克蘭為圓心,周邊國家的反應非常符合各國行政官僚的慣性,如果是右傾思想的,立刻就會加強政府往右邊動,反之左翼政府就是往左邊,理由都是俄羅斯威脅很大,所以應該要快點動起來。

所以增強軍備、擴大彈藥生產對吧?對啊,趕快提報告,擬訂計畫,預算都編了要投產,然後議會繼續扯後腿,你想得到的派系,都想趁機威脅,通過包裹法案。

「我知道烏克蘭很重要,所以你在我推的法案、爭取的預算上,簽個字吧?你簽完我的,我就簽你的。」

的確是沒威脅,只是一直重複說你先簽我的,跟答錄機一樣。反正急的是軍事國安體系嘛,我們內政社會體系不急啊。這種時候要舉債也方便,大家一起開方便之門,你方便我方便大家都方便。

共和黨為何有相當勢力不想要支援烏克蘭,去問問民主黨的系統在幹嘛吧,幾百萬鎂都一張A4紙,交到烏克蘭貪腐官員手上就消失。發國難財的可不是只有某國人的專利,隨著戰爭慢慢有優勢,亡國感降低,原本會貪腐的官員,一定會把握機會。別忘了烏克蘭戰前的貪腐指數有多高,愛國情操可以壓迫貪腐官員別動作,不可能消滅掉這種習慣。

和平世代官僚過份畏戰,影響力卻遠勝以往

然後這就變成美國兩黨扯皮的部分,民主黨也知道當初為了援助,大開方便之門,後果必然是被貪掉很多,但政治上可以承認嗎?當然不行,改去戳共和黨的孤立主義者。反正,政治就是這樣,民主黨主導援烏者,少部分有貪,共和黨覺得烏克蘭才該死的人也是少數,但要打擊對方,自然是把貪污跟親俄兩邊擴大解讀。

這不僅是現代戰爭,更是過去所有戰爭的真實樣貌,只是現代化之後,官僚的主導力道遠遠超過以往,已經不會有四大名將,更沒有國王將軍了。

行政體系的慣性不可能改,二戰後的官員之所以戮力在冷戰體系上,是因為戰爭經歷讓人堅強,知道準備戰爭才能維持和平的道理。和平時期長大的官僚,無法體會唯有備戰才能止戰,常常遇到戰爭威脅就縮回去,各位才會見到一大堆神奇的國際關係理論。

攤開來看,跟慕尼黑前的歐洲有差嗎?被一戰嚇到的西歐人,不惜把捷克賣給德國,只求一夜和平。多少知名學者,提出的安全理論,用後人的角度來看,卑微到令人髮指。

跟蘇起等的和平協議論相比,沒有比較好。

而官僚形成的慣性體系,最大的傷害是今天說的同溫層。筆者在俄烏戰爭後,各方管道了解到的,是數不清的難以想像。

屈從退讓言論發酵,軍事謠言充斥社群軟體

什麼難以想像?

歐洲人依然認為錯誤在烏克蘭,只要割地賠款就沒事,反正三兩下就被打爆,這種心態的官僚一堆。當烏克蘭挺下來,修正原有計畫,開始想像如果烏克蘭可以拖垮俄國,本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利,多好。

而這些說法、論點、思維,在官僚自己的同溫層中快速流傳。簡單說,你等等上LINE,在國關安全群裡面,找到同學、朋友、老師,問一下俄烏戰爭的狀況,大家說的概念都一致,方向都差不多,結論也一樣。

你當然很快會覺得,事情必然朝向這發展,「因為我LINE群裡的各方專家都這樣講啊,那麼多專家怎麼可能會錯。」

對啊,筆者在台灣的某LINE群中,看過一打的軍事專家、政治學者,討論台灣怎麼簽和平協議才是正途,「因為解放軍強到可以秒殺美軍欸!」,「那麼多專家,還有將軍都這樣說了,怎麼可能會有錯?」

姑息思維上行下效,專家學者喪失專業判斷力

筆者不是沒有跟相關人溝通過,人家怎麼想?你有博士嗎、你是將軍嗎、你是智庫學者嗎,都不是那你一定不懂。

是,歐洲到美國許多專家學者也是這樣,直到俄國發動侵略,摔破以整打來算的專家眼鏡,才知道原來真的會打,不是嚇唬人。等到基輔防衛戰成功,澤倫斯基也沒逃,擊退俄軍侵略後,才曉得俄軍沒那麼威。待半年後烏克蘭大反攻成功,一日奪回數千方公里土地,才醒悟烏克蘭原來不差嘛。

筆者想說的是,螢幕前的專家學者,之所以可以坐在那,必然有其專業的部分。然而和平年代的軍事、戰略學者,在擁有強大慣性的學校、政府、智庫組織中歷練,也必定會沾染到同樣的慣性。

這是為了工作與升遷,你必須轉變自己的想法,不然怎麼混下去?

而各位讀者,需要注意的,是否這些人有依照慣性解讀的習慣,不願意朝向反方向去思考。

簡單說,規避風險討論。

你看蘇起那一些前官僚就知道,他們根本不討論台灣處境的風險,直接設定為100%。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