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諾貝爾獎得主也是「父酬者」嗎?

又到了頒發諾貝爾獎的日子了。前幾天,《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驚死人的研究,大意是說,大部分的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獎得主,彼此都有一些關連。


雖然說,有些關連真的是「一表三千里」,可能就是所謂的「六度分隔」理論在發揮作用,但是,有另外一群人做了更值得讓我們深思的研究


他們收集了從1901-2023之間總共739個諾貝爾化學、物理、生醫與經濟學獎得主的家庭背景資料(主要是父親的職業),然後再利用美國人口普查資料,將父親的職業轉換為相應的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排名。


他們有什麼發現呢?


他們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普遍來自精英家庭。平均而言,獲獎者父親的收入排名在第87.1百分位,教育排名在第89.2百分位。其中,約50-60%的獲獎者來自前5%的家庭。約71.3%的獲獎者父親的教育程度排名在前10%;約60.3%的獲獎者父親的教育程度排名在前5%。約67.1%的獲獎者父親的收入排名在前10%;約49.5%的獲獎者父親的收入排名在前5%。從全球角度來看,平均獲獎者位於全球收入的第95百分位,這個數字在過去122年間只下降了2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菁英階級的孩子。這也不能說意外,畢竟科學研究原本就是「吃飽太閒」才會去做的事,如果家庭收入不高,當然是不能也無法去栽培孩子了。


當然,從20世紀開始,各國無不努力在促進階級流動,讓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工作的機會更平等。這些努力,也可以從這份分析看到:自1900年以來,獲獎者的背景分佈範圍大約擴大了一倍。


而美國人總是愛嘴的「美國夢」,是不是真的呢?從這份分析可以看到,美國出生的獲獎者比其他國家的獲獎者來自相對較低的社會經濟背景,顯示「美國夢」還真不是僅僅掛在嘴巴上說而已,美國也真的是實現夢想的地方(雖然夢碎的也不是沒有)。


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在美國,那些社會流動性較高的地區(以通勤區為單位)更有可能產生諾貝爾獎得主,尤其是對來自非精英家庭的獲獎者。從數據看來,從最低機會平等到最高機會平等的通勤區(p25值[註]差異43個百分點),產生至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機率增加了46個百分點。對於來自非頂尖10%家庭的獲獎者,這個機率增加17-33個百分點;對於來自非頂尖5%家庭的獲獎者,這個機率增加25-34個百分點。


如果把男性獲獎者與女性獲獎者拆開來看,他們發現,女性獲獎者比男性來自更精英的家庭:收入排名第91百分位 vs 第89百分位;教育程度第93.7百分位 vs 第89百分位。考慮到整體社會的演進,以及教育普及其實要到20世紀中期後才逐漸完備,在男性為主的社會中,能夠重視女性教育的家庭,必定是更尖端的家庭,這也不意外。


例如得到1947年諾貝爾生醫獎的科里夫婦(Carl and Gerty Cori),其中的太太一開始讀的其實是新娘學校,但是她想要當醫生,所以跟家裡爭取去讀醫學院。而因為她已經比其他人要晚開始準備,家裡還幫她請了家教!不論是讓女性去就讀醫學院或是請家教來補習,這些都不是普通人家能做到的。


所以,這些獲獎人的父親,都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


他們的爸爸最常見的職業從高到低有經商當老闆(15.36%)、醫生(10.95%)、教授和講師(10.10%)、工程師(8.82%)、自然科學家(6.12%)。如果你覺得好像也還好,事實上,與一般人口相比,教授、醫生和科學家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父親中的比例比一般人口高出100倍以上,而經商當老闆的比例也比一般人口高了2.5倍。而生醫獎獲獎者的父親是醫生的比例略高(15%),可能反映了職業傳承。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諾貝爾獎獲獎人的父親從事科學和學術相關職業的比例很高,這意味著家庭環境對科學興趣和發展的確是有重要影響。


另外,女性獲獎者的父親更可能是教授或科學家,較少是商業老闆或管理者。按百分比排序,女性獲獎者父親的最常見職業:教授和講師 (21.43%)、工程師 (17.86%)、自然科學家 (14.29%)、醫生 (10.71%)、商業老闆 (7.14%)。這也反映了受高等教育的家長,對女性追求生涯發展的看法,相對比較開放。不過,要注意的是,女性獲獎者只有28個,所以這裡的百分比就是參考參考就好。


所以,整體看來,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得主,大部分都是菁英階級!雖然近年來有一些變化,但是這個變化只是小幅度的(2百分位數)。要如何使教育普及、縮小階級差距,讓人類的聰明才智都能得到適當的發揮,這是未來我們必須努力思考的課題!


[註]p25值代表在特定地區(本研究中是通勤區),出生在25百分位(即相對較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後預期能達到的收入百分位。


參考文獻:


Novosad, P., Asher, S., Farquharson, C., & Iljazi, E. (2024). Access to Opportunity in the Sciences: Evidence from the Nobel Laureate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