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人請願向政府提出周休三日的改革,支持者表示這將使人們更快樂、健康,儘管總工作時間變少,但有證據表明工作效率實際上更高。雖然後續勞動部否決了這項請願,但從這之中我們可以察覺台灣多年以來的高工時問題,其實已經把人們壓的喘不過氣了,台灣的員工是世界上最過勞的員工之一。台灣2022 年平均工作時間為 2,007.6 小時。這比美國平均高 10%,比歐盟平均高 21%。我們每天過著匆忙的生活,有太多的事要做,但時間好像永遠不夠我們做完所有事,這種狀況在英語中有個專門的詞--時間匱乏(time poverty)。這會導致倦怠、缺乏動力、精疲力竭、生產力下降和許多的負面情緒,也容易使幸福感降低。作為一個學生,我被迫早起趕校車,到學校還有一堆雜事要做,好不容易過完一天,晚上回家還寫作業,根本沒時間做好每一件事,更別說要好好享受其中任何事了。
我們都想過如果一天有更多的時間就好了。既然如此,那是否我們有更多休閒時間,就會更快樂呢?研究發現並非如此,見下圖:
研究者發現,少於兩小時的可自由支配時間或多於五小時的可自由支配時間都會使生活滿意度下降。後續研究發現自由時間太少的人有更大的壓力,也使他們更不快樂。另一方面,當人們長期被強調要有生產力,不能夠閒著,太多的空閒時間會讓我們不知道該做什麼,感到沒有目標跟效率。我自己觀察我跟周圍的同學也發現,大部分人放假就是打電動或滑手機,很多時候就是要找個事情做,才不會感覺太閒。所以問題並不出在於擁有多少時間,而是如何度過這些時間。
追蹤時間
以三十分鐘為單位(如上圖),再增加一欄以十分制評分做這個活動時的感受,會發現,很多快樂的事是如此平凡。因為他們如此平凡,我們常在忙碌之下忘了這些活動,也因為我們習慣了這些活動,這些事漸漸對我們而言沒這麼快樂了。這在心理學上叫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想讓自己更快樂,可以開始計算剩下多少時間可以做這件事。以我而言,體育課是我的快樂時光,算了算國中到現在約有174小時的體育課,我只剩66小時的體育課就沒了,約33%的時間可以促使我體育課不再讀書,多打球。
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想法會接踵而來,但當我們快樂時,卻沒有在想東想西。這也適用於焦慮,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我們的大腦會無止境的運轉。所以想要快樂,重要的是減少想法,可以藉由冥想來達成淨空雜亂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