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寫了2000字論文!」,但實際上的內容只有500字價值的碩博士生,對待學術寫作都有這3個特徵:

「今天我寫了2000字論文!」,但實際上的內容只有500字價值的碩博士生,對待學術寫作都有這3個特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忽略引用資料來源:

-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寫作時往往沒有特別強調資料來源的重要性,導致許多學生在撰寫論文或報告時,經常會忽略標註資訊的出處。這不僅讓文章缺乏說服力,也讓讀者無法追溯資料來源進一步了解該議題。在國際學術圈中,這種做法可能會被視為不夠嚴謹,甚至可能引發學術倫理問題,影響學生在學術界的信譽。


2. 輕視資料來源的價值:

- 有些學生認為,寫作時只需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資料的引用並不那麼重要。然而,這種輕視資料來源的態度,會使文章缺乏嚴謹的理據支持,無法經得起批評與挑戰。在國際學術界,強調資料的出處不僅是對知識尊重的表現,也是增強文章可信度的關鍵。對讀者而言,能夠追溯資料來源是衡量文章質量的重要指標,無法提供具體資料支持的論點,容易被視為不夠深入。


3. 不注重寫作規範與格式:

- 很多碩博士生在撰寫論文時,容易忽略正確的引用格式與規範,特別是在面對不同的參考文獻格式(如APA、MLA等)時,容易感到困惑而隨意處理。這樣的做法在學術寫作中是大忌,尤其在國際期刊投稿時,缺乏規範的引用不僅會影響文章的專業度,也可能被退稿或要求修改,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你在學術寫作的過程中,還見過哪些其他常見的錯誤呢?

raw-image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為碩博士生,日常生活充滿了閱讀與研究的任務,但寫作其實不僅僅是學術輸出的工具,它更是一種回顧自我、整理思緒的方式。最近,我開始嘗試透過寫讀書紀錄,來加深對英文、日文、中文出版物的理解,這過程中,我發現寫作其實是最好的回憶方式。 ▌我的讀書紀錄工作流:5個步驟 寫讀書紀錄的過程,不僅
在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中,文獻管理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課題。許多人習慣依賴各種文獻管理軟體,如Zotero,來整理學術資料。然而,正如吳軍老師在《矽谷來信》中提到的: 1. 「不要以為有了什麼高科技的時間管理工具,就能做更多事情。」 2. 「自己能力有限,就按照有限的能力盡力而為就好。」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對碩博士生這樣繁忙的族群而言,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更是明顯。正如徐瑾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所說: 1. 分工讓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2. 減少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3. 機器的發明推動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效率。
對碩博士生來說,情緒管理是個不可忽視的課題。課業、研究壓力、論文進度,甚至生活中的瑣事,常常會讓情緒起伏不定。但情緒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在流動。李松蔚老師的情緒管理課程中提到: 1. 「好是一個固定的描述。而情緒是時刻不停在流動,不存在絕對的好。」 2. 「更好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戀,其實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因為一個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圖式有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圖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 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別人的貶低的。」 「自戀的人,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都認定自己就是比其他
作為碩博士生,日常生活充滿了閱讀與研究的任務,但寫作其實不僅僅是學術輸出的工具,它更是一種回顧自我、整理思緒的方式。最近,我開始嘗試透過寫讀書紀錄,來加深對英文、日文、中文出版物的理解,這過程中,我發現寫作其實是最好的回憶方式。 ▌我的讀書紀錄工作流:5個步驟 寫讀書紀錄的過程,不僅
在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中,文獻管理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課題。許多人習慣依賴各種文獻管理軟體,如Zotero,來整理學術資料。然而,正如吳軍老師在《矽谷來信》中提到的: 1. 「不要以為有了什麼高科技的時間管理工具,就能做更多事情。」 2. 「自己能力有限,就按照有限的能力盡力而為就好。」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對碩博士生這樣繁忙的族群而言,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更是明顯。正如徐瑾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所說: 1. 分工讓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2. 減少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3. 機器的發明推動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效率。
對碩博士生來說,情緒管理是個不可忽視的課題。課業、研究壓力、論文進度,甚至生活中的瑣事,常常會讓情緒起伏不定。但情緒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在流動。李松蔚老師的情緒管理課程中提到: 1. 「好是一個固定的描述。而情緒是時刻不停在流動,不存在絕對的好。」 2. 「更好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戀,其實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因為一個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圖式有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圖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 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別人的貶低的。」 「自戀的人,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都認定自己就是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