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必讀書籍】《人類大歷史》:資本主義是好是壞?農業革命是進步還是倒退?這本書帶你看透!

書籍推薦:《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今天要和大家推薦一本我認為非常值得一讀的書:《人類大歷史》。這本書由尤瓦爾·赫拉利撰寫,深入探討了人類文明從誕生到現在的發展過程。它不僅從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角度剖析了人類歷史,還揭示了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人類如何建立社會秩序,為何我們會相信某些體制感到好奇,那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

為什麼我會選這本書?

我一直對人類社會的制度和體系非常有興趣,特別是這些制度是如何形成、發展,以及我們又如何去理解它們的。當我看到《人類大歷史》這本書的簡介時,立刻被吸引住了。這本書不只是歷史,它還深入探討了人類為什麼會建立起這些制度,並且如何透過「虛構」來維繫社會運行。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回答了我心中的疑問,從經濟到文化、從宗教到政治,這本書都提供了新的視角,來解釋這些制度的根源。


我從這本書學習到的觀點

1. 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差異

人類與黑猩猩等動物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人類有能力創造和信仰虛構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將成千上萬的人黏在一起,形成強大的社會聯繫。人類藉此建構出複雜的社會系統,這是動物無法達到的。從考古證據來看,幾萬年前人類已經對環境產生顯著的影響,這表明人類並非單純適應環境,而是主動改變環境的物種。

農業革命的影響:

農業革命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從採集者轉變為農耕者。然而,這個轉變並沒有帶來生活的簡化或改善。相反,務農使人們的生活面臨更多挑戰,尤其是當氣候條件惡劣時,農業社會容易面臨飢荒。相比之下,採集者有更靈活的食物來源,可以依賴不同種類的食物來應對環境變化。然而,農業革命讓人類社會能夠支持更大的人口規模,這使得農業部落在競爭中戰勝了採集部落。因此,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說,農業革命推動了物種多樣性,儘管對個體來說,這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2. 生物學與幸福感的區別

物種成功與個體幸福的矛盾:

物種的演化成功與個體的幸福感並不總是相關。舉例來說,家畜雖然繁殖數量巨大,從演化的角度來說該物種非常成功,用有多樣化的基因傳承,但它們的生活質量可能比不上野生的動物。生物學上的繁榮並不等於個體的幸福。

從生物學角度看平等與權利:

美國《獨立宣言》中有一句話:“所有人生而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造物者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然而,從生物學角度看,這些權利並不存在。生命並非被“創造(created)”,而是通過演化而來,而演化的目的是創造差異,而非平等。因此,真正平等的東西只有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差異性,而非人類社會中的權利概念。此外,生物學上也沒有權利這回事,只有器官的功能與特性,例如鳥類之所以會飛,是因為它們的身體結構賦予了它們這種能力,而不是因為它們擁有什麼“飛行的權利”。


3. 社會秩序的想像與建構

想像的秩序與客觀事實的錯位:

人類創造的社會秩序(如美國獨立宣言、漢摩拉比法典等)並不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出於合作和提升社會效率的需求。這些秩序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使得社會更為穩定和繁榮。然而,這些秩序持續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尤其是精英階層,相信這些秩序是真實且不可動搖的。

秩序的持續性與信仰:

無論是宗教、政治體系還是經濟制度,若要持續存在,必須讓大部分人,尤其是精英階層相信它們。例如,儒家思想能夠在中國維持兩千多年,是因為大多數人相信其正當性。類似地,資本主義的延續也是建立在投資人與銀行家對其制度的信仰之上。

如何讓人們相信這些秩序:

要讓大眾相信某種秩序有兩個重要步驟:第一,這種秩序必須聲稱自己是絕對正確的、符合客觀事實或偉大的神祇的意志。第二,透過教育、文化和生活中的各種媒介,如童話、戲劇、歌曲等,將這種秩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從小就接觸並認同它。


4. 秩序的弊端與矛盾

階級的缺點與必要性:

儘管階級制度有其缺陷,但它的存在也有其必要性,因為它能幫助人們在與陌生人互動時省去了解彼此的時間成本。然而,為了維護階級之間的明確區分,社會往往會對低階層冠上負面的標籤,強調他們更懶惰、道德感較差、智商低或學習能力不佳 (儘管這些觀點都沒有科學研究背書)。這些刻板印象進一步鞏固了階級的劃分,形成了一個自我鞏固的惡性循環。


5. 幸福感的來源與影響因素

金錢與幸福的限度:

研究指出,金錢確實可以帶來快樂,但只有在一定限度內。例如,如果一個月收入兩萬多的清潔工突然中獎兩百萬,他的幸福感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對於年薪600萬的高階主管來說,即使中兩三千萬樂透,幸福感的提升可能相對有限。

快樂的定義與主觀性:

快樂的定義並非完全依賴於客觀條件,而是在於個人期望與現實是否符合。例如,如果一個人想要一輛牛車並得到了牛車,相符的現實與期待會讓他感到幸福滿足;但如果他期望一輛法拉利,卻只得到Toyota,則會感到不快。這樣的主觀性使得很難對現代與過去的人的快樂程度進行直接比較。


6. 歷史、秩序與文化的矛盾

自然與不自然的區分:

作者指出,“天賦自由,文化禁錮”可以幫助區分什麼是自然的,什麼是不自然的。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不會有什麼事情是“自然上不可能”的,例如,沒有人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也不存在禁止人類進行光合作用的規則。所謂的“不自然”只是社會或宗教對於某些行為的定義,而非生物學上的限制。

父權社會的形成:

關於為何大多數社會是父權社會,作者提出了幾個理論:首先是肌肉理論,即男人比女人更強壯,因此掌握了更多的權力;其次是流氓理論,認為男性的暴力傾向讓他們在戰爭中佔優;最後是父權基因理論,認為男性需要競爭以獲得繁衍機會,而女性則需要依賴男性的幫助。然而,這些理論都有反例,例如掌握最高權力的人未必是最強壯的,或者有些動物社會是由母系掌權的。


7. 科學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聯

作者指出,科學研究與意識形態往往掛鉤。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會影響科學家獲得資金的難易程度。舉例來說,某些乳品業興盛的國家更傾向於支持對乳牛乳產量的研究,而在印度,由於牛是神聖的動物,研究牛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更容易獲得資助。這反映出意識形態對科學研究方向的深遠影響。


8. 快樂的主觀性與歷史的集體錯覺

集體錯覺與個體幸福:

快樂的來源往往是主觀的,可能是一種集體錯覺。例如,中世紀的人可能相信死後會獲得永恆的祝福,這種信念使他們認為生活是有價值的。現代人則可能不再相信這樣的宗教觀,反而覺得生命無意義。因此,儘管生活條件改善,現代人的幸福感未必比過去的人更高。


讀後心得

《人類大歷史》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全新的觀點,並且它的敘述方式能夠幫助讀者理解現今許多體制的起源與變化,解答了我心中很多“為什麼”的疑問。書中對集體與個體差異的探討尤為讓我啟發深刻。比如,農業革命從整體來說是成功的,因為它使人類社群能夠養活更多人口,並最終取代了以採集為主的群體。但從個體角度看,農業革命卻讓個人承擔了更多的勞動量和風險。同樣地,從演化角度來看,家禽可以被認為是極為成功的物種,全球有數十億隻家禽,基因延續非常成功,但你絕對不會認為每隻家禽的生活比自由飛翔的老鷹更幸福。

此外,書中還涉及了許多其他議題,如宗教、經濟制度等,給予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和解釋。閱讀這本書不僅讓我更清楚許多事物的起源,也幫助我擴展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是一本能夠帶來多層次啟發的好書。


書籍評分

本評分為個人主觀判斷,僅供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人類大歷史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