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班時突然飄出整理思緒的念頭,覺得就跟人吃飯有進有出一樣,工作上每天的吸收之外,應該也要有能夠輸出日常點滴的地方。再加上每天幾乎 8-12 小時都是在辦公場所,每天見到的人、碰到的事、討論的會、決定的策略,其實都蠻有價值把它變成職涯筆記的養分來源,透過文字輸出的過程,把雜亂的思緒做個彙整,也應該可以讓「腦壓」下降不少。
很多時候,身邊的同事都會分享為什麼如此努力工作,但薪水跟職位都不見起色,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是覺得很認真,但不見得有覺得沒被看見的感覺,相反的,回顧自己人生的目前有限的職場篇幅,深深感覺,努力、紀律、投入當下的工作都是每個表現良好的上班族的基本門檻,有這些元素不見得會成功,但基本上成功者的特質多數都能看到這些共通點。所以是什麼讓同樣認真的人卻有不同的際遇與機會?
「當隻會飛的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職場金句,表面字義當然是既使你很廢,但如果站在一個時代的機遇或風口,你也會是那隻被強風刮起來的要角(當然吹起來之後,你能撐多久在那個高度,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我們更細部的來看待這句意思,其實我們要看到的是:「那陣風怎麼來的?怎樣在風吹的時候,你剛好在那裡?」
從小的教育,不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去上好一個班、做好一份工作,它更多的會分享如何更好的在團體紀律環境遵守規則、怎麼樣讓「專業的」知識交付給你,比較難得的會是剛好讓成長的我們理解,受教育與學習知識背後的要我們理解的:「這個社會怎麼運作?」以及「人跟人之間如何協同合作?」不太可能讀了二十幾年書,卻在初步踏入職場的時候這些沒教的東西、突然可以一夕之間完成了。
「職場即道場」的意思在於,表面上看的是在執行工作上交付的任務,但其實背後都是透過我們從家庭、學校的所知所學,來應對職場的各式挑戰,意即我們跟人互動的方式,其實都是來自於過去所習得的方式。例如,過去如果都可以透過與人軟性互動、組織活動,那大概率在職場上也可以延續這個特質;如果過去習慣用做研究的方式理解一件事情,那大概率在遇到工作交辦時,也會運用自己擅長的角度去了解事物本身。
所以意即要了解我們在職場遭遇到人事物,其實都可以有一個透視鏡,看到背後運作的邏輯,以及自身帶著的慣性、習慣與習氣,與他人產生的種種互動,但關鍵的是,我們能夠放下眼前看到的人事物,願意接受其實事物的到來與呈現,都來自內心的視角與稜鏡,意即:「如果我們要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那也就必須調整我們稜鏡的角度」。
持續寫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取決有沒有想表達的靈感,需要考量精神狀態,也要考慮是不是能言之有物,更多的甚至至能否幫助讓瀏覽的人能夠看完有所共鳴。很久之前聽過:「聽眾想聽的是你的故事」,所以只需要如實表達我們的生命故事即足矣。所以尋訪過寫作平台後,發覺 Vocus 屬性很合適來長期聊聊個人的生活與職涯感想,也期許自己能至少一週一篇的頻率,來把自己工作以來跟持續遭遇的故事,分享給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