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建築書籍閱讀小記(藤森照信)

Day18(24/10/12)

終於讀完藤森照信對建築的解題。覺得進度卡卡的,於是跑到摩斯漢堡去啃書。成功。

在2008年出版的書中探究日本屋頂。

天皇家族,居住在美感勝於茅草、柿板、瓦葺的檜木皮葺房子裡。

使用自然素材的藤森流密訣:鐵和混凝土當骨架,在上面包覆自然素材。

鐵、混凝土、玻璃,不會釋放有害物質。但夏熱冬寒。

攻擊人類的是溶劑、接著劑的化學物質。

使用自然素材是表情富於變化而有深層的味道。

而不是因爲環境因素的考量。

我有點意外,之前讀馬來西亞建築師楊經文(1948~)的書,他找到的基於生態的建築架構(1971以來)運用被動低耗能的「生物氣候設計」建摩天大樓。我讀時啥都接受,因爲沒有實務經驗吧。

之後更多閱讀,再來探討自然素材運用本身跟生態的關係。

藤森照信確實也提出各種素材當年在日本的價目表。哈。


解決大型火災的預防建材。

炭化木材?

Day17(24/10/12)建築


自許爲建築偵探的藤森照信(1946~),探究不喜自然信仰的基督教堂竟然在法國的Yvetot站附近會找到阿羅維爾的橡樹建成教堂,直徑2.5公尺,高15公尺。一樓放瑪利亞像,二樓放基督像。

後來,附近蓋了大型的石造教堂。


Day 16 (24/10/04) 建築

藤森照信的建築史的解題對我來說易讀性不高。

但是他的解題帶給我思索。

因爲涉入建造,而提出他自己的困惑。譬如美術館的展間該細長、正方或圓形。

我對於能夠洗滌心靈的空間也很有興趣。想到隈研吾的榻榻米帶來的友誼討論。

但是,我在前往社區的資源回收室時與泡澡時,都容易有所頓悟靈感。

看設計圖紀錄時,那些建築考生的技藝鍛練;讀建築師的思考,產生人類生活方式的悠遠。

都是挑戰。

Day 15(24/10/03)建築

藤森照信(1946~)觀察歐洲與日本建築不同,終於提出歐洲以時代風格樣式為主,日本卻是功能性為主。

因此和洋同在,各有各的功能。茶室、書院造、數寄屋造的風格仍存續於今。

在歐洲則是時代潮流會讓建築不同,以教堂為例:

羅馬時代風格-仿羅馬(11、12世紀)-哥德樣式(13、14世紀)-古代羅馬範本的文藝復興樣式(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矯飾主義、巴洛克風格。

Day 14 (24/09/30) 建築

今天看到藤森照信(1946~)提到土建築,有點似懂非懂。什麼樣的風土氣候適合。

我本身做過土磚,以沙、紅土以及收成的稻桿和踩的泥沙磚。意圖建成野外廚房。這個在印度操作成功過。

之後讀相關的書/資訊再來填補。

國內「風中之星」夫妻製可回歸自然的泥磚屋住在裡面。還有推動自然建築的林雅茵也蓋過。另外還有古傳土角厝。


Day 13 (24/09/29)建築

昨天荒唐地玩了一整天遊戲,手差點抬不起來。沒貼文,也沒讀書。心靈清醒時,已到入睡時分。

藤森照信(1946~)在考察發現

建築物與地面的那一點設計是關鍵後,對幾個大師諸如科比意,大肆批評。我也看到他對美國最後一個建築師路易斯康所評價—對建築與大地的接點,缺乏應如何設計的原理。

那迷惘,出乎我意料之外。


Day 12 (24/09/27) 建築

藤森照信自稱「建築偵探」。

分辨建築與模型,關鍵在建築物與地面的那一點設計。

哇。

Day 11 (24/09/26) 建築

藤森照信對洞窟的觀察,竟然在洞內洞外分別有了想像,洞內聯想到千利休的二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有火的小洞窟),來到建築的極限。

看他思考住宅的原型,可以領會他很愛建築。

《建築為何是這樣》黃俊銘

Day 10 (24/09/25) 建築

親自造訪石器時代洞窟遺址的藤森照信認爲在洞窟時代,領導者每天早上在洞窟前「閱讀山、川、空氣的微妙變化」。

這讓我感覺穿越時空的美。

Day 9 (24/09/24) 建築

藤森照信提出住宅非建築的觀點,提到人類在進化中獲得感受美的視覺。建築是能引發美感或說「在視覺上具有秩序」。

除非住宅也能引發美的讚嘆,才能稱得上建築。如果由自然素材製作又加上某種秩序。

這使我腦海中浮現京町家的巷弄廣告,那些民宅確是建築。

(不過一時找不到照片,有機會再貼上留言)

Day 8 (24/09/23) 建築 #藤森照信

非常驚訝地看到藤森照信在台灣華山1914文創園區也有「森文茶庵」「望北茶亭」,宜蘭有「老董軒」的茶室建築。

他認為茶室是世界上希有的建築類型。

藤森照信(1946~) 《建築爲何是這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