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頭的刺不自覺升起,隨時會刺向任何一個人,分裂的社會,碎裂的片段,整個世界向來不是一個中心點,只不過是自我提升的關懷點罷了!如果真的可以——就算可以,世界和平也不會說到來就到來。要建立唯一的敵人,只要有我們共同的目標即可,只不過,這個敵人有沒有可能是我們自己?
你可能不會這樣想,你也從來不曾這樣想過,站在這裡,看著來來往往的人車,大多數的人只有想到自己的生活,不會共同思考一個標的:如何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好?我覺得那是個空殼話。台灣人的個性,改變也抱怨,不改變也抱怨,賣太貴被當成盤子,賣太低說沒有那個價值,這就是台灣人,一個狀況改變,例如馬路的擴寬或是縮減,如果(事先)告知,一定會有人跳腳說沒有收到通知。台灣人通不通人情?不通,你也可以說通,警察會幫你開道,只要你有危及生命之情事,警察會法外開恩,但不會因為你,特別幫你開倒車,很多狀況不能相提並論,但我們偏偏會,把任何事情放在一起比較,為什麼要這麼做?你明明知道,你還是會,只是因為相近?
我在台灣生活這麼多年,漸漸覺得台灣人的人情味也沒有那麼人情味,或者是看人的人情味。最美的風景是人,最討厭的風景也是人,光是「人」本身,我們好像也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想到我們是人。人有人性,有人類該有的本質,人應該不分性別,不分黨派,不分宗教或是種族,一律平等對待,但偏偏——就偏偏,加上了很多元素,我們會看性別,會看年齡,會看當局情勢,甚至會依當下情勢而作出錯誤判斷,就像博愛座的設計,是否已經變個調?立意良善,卻遭誤用,本意良好,卻惡意解讀,甚至曲解。人怎麼回事?是否真的就了解其本身,也只是看圖說故事?
我不期待社會會變好,性別會平等,如果真的平等,恐怕你早已化作塵土,不在人間。男女的議題,如今被無限放大,台灣的女權對比其他的亞洲國家,或許提升很多,但對比歐美女權,亞洲的女性在家庭與經濟的雙重夾擊下,她們都寧願選擇經濟,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原因?想必,我也不必再論述,畢竟,新聞頭條都有訴說,因為亞洲女性相比之下的歐美女性,更容易受到傳統家庭觀念,而相對下的男性,更難以趨於一種平衡狀態。歐美的女性對比歐美的男性,也相比之下,男性也不想談戀愛。全世界走入單身之餘,一人的終身生活是否真的會快活多?
或許吧?經營一個人的生活哲學,就像在自己的生活畫龍點睛一樣,需要增色才能添上不同的妝扮,就像單調的生活美學,就是少了點「顏色」,襯托出品味,你的儀式感,就像打扮好的精緻拉花,總要有「立體感」,加上擺盤,才是「一餐」。
你可曾有見過沒有擺盤好的餐點,讓你食不下嚥?畢竟就像超商廣告文宣一樣,看起來如此可口,如此點綴,如此精緻又如此美感的設計下,你才有食慾,你才會心動。實體上的蛋糕或是義大利麵,或是餐盒,或是烤布蕾,好像不是這一回事。
還是改個名字比較好?館長的 220 元便當被吵得沒完沒了,即使公布細節,鄉民還是不買單,當起酸民來。會相挺的仍相挺,不買帳的仍不買帳,好像每一個人都要人「餵」,被當成寶寶一樣呵護,忘記思考其相關細節,自己的生活自己買單,自己受寵,但別忘了,社會沒有這麼多人需要「被愛」,如果好聽的名字,就像佐醬料食材是一種華實的哲學,那麼我們真的太小看食物是怎麼會發生影響力,只不過那是便當,所看起來的「普通」菜色。
食物好吃嗎?應該是好吃,但不會難吃到哪裡去,你可以挑食,但挑來挑去,要不要乾脆吃你最愛的,剔除你討厭的,你的餐盤中只有蛋白質類,少許澱粉,沒有其他植化素,你吃得開心,吃得快樂,就忘記飲食的目的又為了什麼?整個食物群中,你大概也只有精緻類的食物清單,沒有多營養的食物類別,我看了太多的可口食物「美味」排行,高熱量與高脂肪,以及高甜度的食物容易榜上有名,而且容易佔據前幾名。
畢竟,我要你天天吃燻鮭魚,吃著綠色蔬果,喝著紫拿鐵果昔,然後加上瑜珈,一年不間斷的重複飲食,你會吃到瘋狂。偶爾來點「罪惡食物」不是罪,沒有人可以吃著如此高級健康的食物,然後身體健康檢查說一切功能正常,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沒問題。然而,食物本身是影響你的主觀意識本身,也就是你食物的基本投射出的意識形態,什麼是真正健康的?其實根本就沒有。我不是在說超級食物,而是就食物造就出的認知形式。
即使是超級食物,我們其對食物的錯誤認知,造就了各種「走鐘」的身材,還有各種類型的觀念綁在一起。性別觀念也是如此,甚至——被動地用政治本身將我們的身心全部緊緊綁在一起。很多人說台灣人與中國人不同,是沒錯,但整體的「認知」觀念,卻相形無誤,或是整個社會中,被形塑得相當正確。
黨派影響其一個人的政治思想,雖然在中國社會本身,容易有黨派篇章,但也不代表我們「中國人」普遍相信中國共產黨的謊話或是真話,反正翻牆不會其社會主流。後天的整體意識,不管是台灣社會,還是中國社會下,其後續的發展,其實都是國家下的集體思想集合,我可以說,不管是台灣人還是其中國人,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國家的主流意識不會正確其發酵過,如果你是中國出生的中國人,在其社會強大的主導下,你是真的相信不是如此,還是反對其沒有反對的餘地?同樣的,當你在台灣說你投靠中國,台灣人其本身絕對把你倒戈,要你滾回中國去。舔共或是舔台,難道沒有中間路線?台灣人出生在台灣社會,就是要愛台灣,相信台灣,挺台灣,就像對國家主義的認同,容易當成愛國主義的精神指標,就容易被放大解讀。在自己的國家掛上自國國旗沒錯,如果是五星旗,一定有人會說話,相形之下,掛上星條旗,或是英國旗幟,怎麼就不見有人指指點點,或是是說反對的聲浪比較小?
政治的風浪影響對於其政治其本色,就像我們是怎麼樣的人,好像無不被指著鼻子說,那是不愛自己的國家或只是被政治渲染的「受害者」?我只想說,台灣人無不被政治正確影響太多,那些政治下的偏見,染上了整個人的身心,從裡到外,遍地整個文化足跡。當台灣的新聞處處報導著「政治」正確的風向球,好像不指著自己的國家就是錯誤?我想到南韓的新聞報導,或是日本的新聞,少有這類型的新聞。美國的新聞也都偏向世界為主的新聞專題,我們處處的社會風向球,轉動著極為正確的走向,告訴我們的中心思想如此正確,所以這到底是教導我們的民意思想主流,而是天天酸向台灣的新聞政治實為絕對正確?我實在看不出來。
性別要平權,如我所言,性別不是放在同一直線叫做平權,貧富也是如此,教富人捐錢給窮人,也不能改變貧富差距的情況。我每天看著各種薪資在各種「貧富」之間的打轉,我實在不能想像富有的情況是多富有,貧窮又究竟多貧窮?一棟高級住宅是一輩子買不起的奢華感,要價上億元,然而台灣的窮人卻是一百萬也拿不出來,甚至五十萬也不行。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買得起台北的房子,卻還有各種傷透腦筋的事,除了金錢之外,買房不是「金錢」的事,而是生活上的事,幫你解決房屋的問題,也不代表後續不愁吃穿,問題不是在房價本身,而是後續的衍生本身。你的人生大小事依靠你的房子到最後死在這,事情的問題點,你可能都沒有想到過。
一點接著一點,世界的每天變化,就像突然快轉的一天,很快就一年,然而,回到正常的播放速度,你才發現,吃著一餐其實只是前天遺留下來的剩食,或是是說,貧窮的定義已經改寫,真正的身心貧窮——看著荒漠,看著不像樣的家庭,看著我們想要力求的「精緻窮」,只不過力求想要的完美上進,只是泡泡上的破裂,也是月初的華麗,對比上月底的吃土。
反貧窮的背後是不甘願這樣做,只是這樣做,稍微有認知型態的人們——負貧窮的努力,那麼我們只是盡力維持那樣的正常化,用相對的方式來說,凸顯在反貧窮之後的人們,負貧窮只是通膨下,克制自己下的正常完美,而放大版就是反貧窮。
如果你懂我的意思,應該也多少意識到,整體的社會要走向我們想要的平衡發展,常常就會忽視到其他的現象,只關注在大方向。就像觀察家的鉅作一樣,點出世界的趨勢,忽視小細節,就容易走偏,別忘了,小細節可是更容易擴張任何一點的爆炸張力,讓世界趨勢走向不同的發展。沒有人知道細節的始末是什麼,病菌太小,小到你不在乎,真正的世界走勢,更容易見林不見枝。因此,不管是性別,還是任何的走勢,在每一個宛如神經髓鞘的分佈上,快得讓我們忘其真正的勢力,如果你看過電影情節,其惡勢力不會第一時間讓你知道,都是主角見到已經長得不得了的傷害時,都已經來不及。
這會不會是遲早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