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47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 2.2 虛字
  •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4 之乎者也 — 者
  • 2.5之乎者也 — 乎

分析上古漢語的一個難處在於我們不了解很多字的上古用法﹔上古漢語的使用者沒有系統化標點符號或甚至懶於使用標點符號也都形成閱讀上的重重障礙。

Fu2 是其中一例。

面對「曾是以為孝乎」,要判定句子成份已經相當棘手。

我們在這裡的處理只能是其中的一個觀點。

首先要處理的是「曾」字和「是」字。

Fu2 的句式與《愚公移山》中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的句式頗相類似。「曾」字在後一句解作竟然﹑既﹑連 … 都 … 的意思。這個用法在 Fu2 中亦講得通,所以我們採用這個用法。

另外,《石鐘山記》有「是說也,人常疑之。」一句 [蘇軾 (北宋)],易於理解,「是說也」即這個說法,這裡採用這個用法。

因此 Fu2 的一階成份有﹕

[現代漢語範譯﹕這個竟然也是孝嗎﹖]

Fu1.6 的處理,「乎」字的語構型是 q/s (即需要一個句子以構成一個問句的函子),因此「曾是以為孝」的語構型應該是 s。再者,「是以(為)」估計是「以是(為)」的倒裝寫法,因此「是以為孝」是「以是為考」的另一版本。這便很清楚了,「是以為孝」的意思是說這些行為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就是孝。整句的解釋則是 —— 以此 (上述行為) 為孝嗎﹖上古漢語中,「X 以為 Y」和「以 Y」很可能是等同的兩個句式。要是這個解釋能成立的話,我們便有 (先不管「曾」字的語構功能)﹕

如果「曾」字用來修飾「以是為孝」及假設「以是為孝」的語構型為 s,「曾」字的語構型便是 s/s,因為「乎」字需要一個 型論元。

Fu2 的推導便簡單了﹕

Fu1Fu2 有一個明顯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者有一個「何」字,後者卻沒有。

Fu1 中的「何」字是個疑問詞。我們推測,如用了「何」字,「乎」字可略。

上古和中古漢語中有很多案例,一個以「也」字斷句的陳述句因為一個「何」字而變成問句。《論語‧公冶長》便有「何器也﹖」及「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等句,以為佐證。《孟子‧梁惠王下》亦有「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及「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依最後一例,連「也」字也可以不要。

這是一個暫時觀察得到的現象,需要進一步的引證。

本節給出的一個觀點是給「乎」字指派一個特殊的語構型 q/s﹕凡有一個  來滿足這個函子,即可得出一個疑問句,即語構型 q94

這亦是「乎」字與「也」字的最大分別。

作為一個類似繫動詞的「也」字的最普遍功能是將一個 類基本型變成一個構句複式函子 (s/n)/n

現時處理的「乎」字用法則將陳述句 變作問句 q

__________

94 換句話說,我們的基本語構型集 (set) 已經擴展成 {s, q, n, vn, np}。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