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壯遊》:帝國園遊會或異域遠遊夢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志在四方、闊步遠颺的「壯遊」,除了可以跟三天兩夜的輕裝小旅行相比,另一有趣的對照,可能是某種臨時的、在地的遊玩。譬如說,園遊會。

或許壯遊和周期性的園遊會一樣,也算一種儀式,但壯遊偏向是個體的儀式,是要寫進生命史的,如果足夠迴腸蕩氣,可能會作為小歷史而載入史冊;園遊會卻是集體的儀式,表面上劃定了範圍,紮根於在地的民間,但其邊界只是營造異質空間的虛線,實際上是向不同性別年齡、階層、種族開放的,每個進去的人都可以參與,也可以成為觀眾,既自娛,也與眾同樂,但園遊會無法成為歷史的任何一章一節,因它本質上在主旋律外自成喧鬧。

為什麼說這些園遊會的事?因為《壯遊》(Grand Tour,2024)的開場就是園遊會一景:人們在玩一種人力運轉的小型摩天輪,幾個男人用腳踩動,讓摩天輪持續飛轉。與此同時,畫面卻疊合著火車行駛的背景音,還響起了淡漠的旁白說,主角愛德華做了很長的夢。那麼,園遊會就是夢中的景象嗎?

我們無法肯定,但聲畫的分離,卻反而產生了一種不能自拔的感受,好像夢中人其實並不想醒來。一方面,火車的聲響和飛輪的轉動都是重複單調的,另一方面,永遠直線向前的火車卻和沒有目的地、自得其樂的摩天輪不同。做夢的人既無法擺脫歷史前進的現實背景,也離不開當下即是的愉悅。這種恍若困在靈薄獄(limbo)的中間狀態,不禁令人懸想,究竟是這個大英帝國殖民官員反覆夢到殖民地的域外風情,還是被塵世樂園截取到幽靈般重覆播放的帝國信號?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壯遊》有兩個主角,都處身 1918 年,帝國黃昏的亞洲。男主角愛德華為了逃避婚姻,逃避遠道從倫敦來找他的未婚妻莫莉,從緬甸仰光、新加坡、曼谷、馬尼拉、上海,一直逃到重慶,之後還要繼續去西藏。美其名曰放逐,一路上以優越白人身分,體驗不同文化,同時以憂鬱示人,耍帥傻笑;女主角莫莉在下半部出場,她懷著天真傻勁,緊跟著愛德華身後跑,堅持要找到未婚夫,重複了愛德華的逃亡路線,最終在四川竹林客死異鄉,她在路上為所有新奇的事物發笑,同時保持樂觀,無畏無懼。

愛德華逃到日本,戴上斗笠,混入虛無僧的隊伍。他說他喜歡這種半僧半俗的行腳生活,但脫下斗笠,仍然被苦惱籠罩,老僧嘗試開脫他:「影子的意義在於顯露,躲避,不如尋覓。」但愛德華是聽者無心。他無疑是躲避的一方,莫莉卻一心一意要追尋。他們是否同樣在捕風捉影,並且成為了對方的影子?

莫莉追到長江,溯游而上,途中遇到在中國傳教多年的牧師,牧師坦承他最近已向教宗請示,要卸下傳教身分。莫莉聽到後慨歎:「放棄信念是一件悲傷的事。」牧師卻認為這樣反而「解放人心」。後來,莫莉從牧師被樂山大佛感動的眼神中,見證牧師心中信仰猶存。

相較於要不在逃逸、要不就在做夢的愛德華,莫莉是有信念的一方,雖然兩人都被執念所苦,不得解放,但莫莉卻在信念的帶領之下,有所見證和發現。被動追逐的一方,逐漸也走上屬於自己的旅程(雖然很快就來到尾聲)。從捕風捉影到開拓自我的深化之旅,電影似乎也在深化對「他者」的反省。亞洲/東方這個他者,並不是讓西方帝國以實際的暴力或想像力利用、開發的後花園,測繪了地圖不表示你就不會迷失在其中,你甚至必須放棄地圖、路線,面對他者這個幻影,和分崩離析的自我。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葡萄牙導演米格爾戈麥斯(Miguel GOMES)明言,《壯遊》以英國作家毛姆(Maugham)的旅遊散記《客廳裡的紳士》(The Gentleman in the Parlour,2013)為靈感,事實上,電影的「本事」幾乎完全來自毛姆此書的第六章。毛姆在緬甸的一所俱樂部認識了一個叫喬治的人,也從別人口中得知喬治和妻子梅波的一段往事,這段往事基本上就是電影的劇情,除了結局:喬治逃避與梅波的七年婚約,從緬甸一路逃到看得見西藏雪山的中國腹地,怎料梅波竟然找得到他,兩人於是結婚。在毛姆認識喬治的時候,他們已經是結婚八年的恩愛夫妻了。有意思的是,當時梅波首次與丈夫分開,獨自遠遊,玩得很開心,卻令喬治擔憂又鬱悶。結婚,在毛姆這故事裡,是男方遊歷的某種終點,也是女方旅程的起點。

在《壯遊》裡,未婚妻最終並沒有找到未婚夫,充當喬治的愛德華,在竹林深處看著落葉,沉沉睡去,而充當梅波的莫莉則迷失在竹林之中,臨終前只想聽伴遊的女僕以陌生語言唱的歌。但與其說他們的團圓被中斷了,不如說是以另一種方式達成了圓滿:尋尋覓覓同樣歸於南柯一夢。或許,他們只是夢進了對方的夢中。

與原著相比,尚待前行的敘事沒有留給女方,但男方同樣陷於一種停頓,那故事留給誰呢?紛繁的、日復一日的平凡人生活?還是──觀眾?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壯遊》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電影劇情直接取自毛姆聽來的故事,而拍攝的視角等風格元素,則可說是借取了毛姆遊記本身的筆法和態度,與之一脈相承。電影在重現 1918 年情境的同時,也織接了各地當下的剪影,包括園遊會、偶戲等民俗景觀,以及日本遊船、重慶輕軌等城市風貌,彷彿也邀請處於當下時空的我們成為遊客,而愛德華和莫莉的故事,反而是我們遊覽途中,從當地人口中聽來的(旁白隨著故事進展而使用不同的語言),就像無意中浮現,卻又可以隨時淡出的,聊為框設旅遊的主題。

但電影引領我們成為某種遊客的視角,卻與它的名字《壯遊》相反。從第一幕園遊會開始,電影就以與人等高的平移視角為主,因此視野也較局限,較多遮蔽。這是某種中間的距離,既非全然深入人群,又無法置身事外。陌生語言的旁白、吵雜的環境音一直起伏流動,把我們推開,又輕輕圍繞,明明熱鬧,卻驅散不了寂寞──這不就是獨遊散心時把自己拋擲到異地,類似波特萊爾筆下遊逛者的感受嗎?旅遊正正是誠實面對自我的時刻,你無法不承認你經歷的一切都通過了個體的濾鏡,都籠罩了半夢半醒的色彩,但那份想把自己掏空,以承載所有新鮮事物的衝動,卻也同樣真實。你變得更命定,更確認是那個被過去塑造的自己,卻也必須向未知的世界開放,即使代價是迷失。

毛姆在仰光穿梭於俱樂部與晚宴,過得很愜意,但他反問自己:「這就是仰光?」他想知道,如果闖進迷宮般的當地生活,像船上潑下一杯水那樣消失其中,仰光又會告訴他什麼秘密。他坦承,「我遊歷雖廣,卻是一位差勁的旅行者」,因為他沒有「驚奇之才」,很快就習以為常。他旅行只是因為喜歡到處走動、自由自在的感覺,而且旅行總能讓自己不再一樣。身為作家,他旅行不是為了寫《大英帝國衰亡史》(1997)這種「巨著」,他不屑。有作者要苦心證明帝國也曾輝煌過,但他只想寫點旅途上的個人感受和小故事。

當然,我們作為觀眾無法忽視由毛姆口中的小故事所衍生而成的電影主線,但電影又營構出一種來自「現場」張力,讓主要故事與所謂時空背景的界線模糊起來。在歷史的現場和當下的現場之間,存在著隱形但越來越龐雜的眾多自我(觀眾-遊客),開始取代原來的主角,成為新的主角。放諸如今這表面全球化、充斥種種二分阻隔的資訊年代,這種張力,似乎是要讓我們隨著兩位角色的追尋與失落,回看自身的觀點,及其局限與可能。

姑勿論電影最終有沒有以燈光後設地揭露這一切原是一個大片場,更多喧鬧、瑣碎和遊移始終進來了(毛姆宣告:「東方並不靜默」),「壯遊」已解構為「碎遊」,grand 的幻想落地為 ground。導演如導遊,但真正的導遊卻可能是我們的旅遊潛意識──開拓眼界、尋找真我、療癒⋯⋯旅遊已成跨國資本機器的一部分,我們的熱情與自由,都在為一個更隱密、更無孔不入的帝國輸血延命。你想看什麼壯觀風景,想聽什麼壯麗故事?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電影是劃開時間與時空,熠熠發光的魔幻之光,再度迎來第 61 屆金馬獎,《釀電影》依然準備了極豐富的專題,與大家一起迎接金馬盛會 ✨

「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閱讀專題請往此!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女兒的女兒》以小女兒范祖兒的逝去展開整個故事。女兒的逝去,胚胎的誕生。迎生面死之際,是天地未開的混沌期間,如濃霧鋪滿雙眼,當悲傷的暴風襲來,被宣判獲得胚胎監護權的金艾霞,直直落入渾沌。這樣一個胚胎究竟代表什麼?它尚未著床也還沒發展,沒有意識與靈魂的此刻,它是生命也不是生命,它究竟是什麼?
《虎毒不》方方面面、裡裡外外地讓主角淑貞接受年輕職業母親可能遭逢的困境,一個女人,承載著眾生相,初為人母迎接新生命的期待與喜悅,與實際學習當母親時的憂慮、恐懼和戰戰兢兢,形成強烈對比。陳小娟道盡了媽媽們害怕被扣上不夠有母愛之大帽,而不敢大肆喊出的辛苦。
他們假設「受害者」只有憤怒,假設仇恨累積會引發極端作為,而後產生破壞性結果。這確實是可能的,但太單薄,對人性的認識不夠深。這放置在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後代身上,更讓人無法理解──解嚴將近四十年,哪位前輩或後代是這種情緒、反應?自白色恐佈歷史在民間談述以來,又有誰說過要玉石俱焚?
1960 年,大島渚拍《青春殘酷物語》。2024 年,空音央拍《青春末世物語》。殘酷之於末世,談的都是屬於青春的犧牲。川本三郎寫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裡,引「從此以後/我們/長大了/曾經是小孩/的我們/大家都長大了」一詩悼念青春的背後,其意義即為切格瓦拉所道:倘若你對不義感到義憤填膺,我們都是同志。
紀錄片有其包袱,對待歷史場域必須嚴謹,相形之下劇情片比較可以創意發揮。《鳳姐》雖有真人真事原型,但故事核心旨在揭露雛妓議題,以直窺台灣早期性產業風情的獵奇感為號召,還必須兼顧私娼寮內外人情義理的描繪,以及拿捏女性成長的弧線以求取觀眾共鳴。
《由島至島》對台灣人而言,就近似於一部冷冽而不留情面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在罪與罰之間,人可以有千般無奈與身不由己的因果,然而人在其中做出每一個決定時,又確實存在著選擇空間,並不完全是無路可退,因此總是存在著道德評判,與期待人們做出更好決定的可能性。戰場上的人如是,和平時期的人更如是。
《女兒的女兒》以小女兒范祖兒的逝去展開整個故事。女兒的逝去,胚胎的誕生。迎生面死之際,是天地未開的混沌期間,如濃霧鋪滿雙眼,當悲傷的暴風襲來,被宣判獲得胚胎監護權的金艾霞,直直落入渾沌。這樣一個胚胎究竟代表什麼?它尚未著床也還沒發展,沒有意識與靈魂的此刻,它是生命也不是生命,它究竟是什麼?
《虎毒不》方方面面、裡裡外外地讓主角淑貞接受年輕職業母親可能遭逢的困境,一個女人,承載著眾生相,初為人母迎接新生命的期待與喜悅,與實際學習當母親時的憂慮、恐懼和戰戰兢兢,形成強烈對比。陳小娟道盡了媽媽們害怕被扣上不夠有母愛之大帽,而不敢大肆喊出的辛苦。
他們假設「受害者」只有憤怒,假設仇恨累積會引發極端作為,而後產生破壞性結果。這確實是可能的,但太單薄,對人性的認識不夠深。這放置在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後代身上,更讓人無法理解──解嚴將近四十年,哪位前輩或後代是這種情緒、反應?自白色恐佈歷史在民間談述以來,又有誰說過要玉石俱焚?
1960 年,大島渚拍《青春殘酷物語》。2024 年,空音央拍《青春末世物語》。殘酷之於末世,談的都是屬於青春的犧牲。川本三郎寫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裡,引「從此以後/我們/長大了/曾經是小孩/的我們/大家都長大了」一詩悼念青春的背後,其意義即為切格瓦拉所道:倘若你對不義感到義憤填膺,我們都是同志。
紀錄片有其包袱,對待歷史場域必須嚴謹,相形之下劇情片比較可以創意發揮。《鳳姐》雖有真人真事原型,但故事核心旨在揭露雛妓議題,以直窺台灣早期性產業風情的獵奇感為號召,還必須兼顧私娼寮內外人情義理的描繪,以及拿捏女性成長的弧線以求取觀眾共鳴。
《由島至島》對台灣人而言,就近似於一部冷冽而不留情面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在罪與罰之間,人可以有千般無奈與身不由己的因果,然而人在其中做出每一個決定時,又確實存在著選擇空間,並不完全是無路可退,因此總是存在著道德評判,與期待人們做出更好決定的可能性。戰場上的人如是,和平時期的人更如是。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旅行] 觀察自己 是開始 認識自我 的旅行
一個旅行商人獨自旅行。
Thumbnail
或許(沒)有人注意到~ 大叔幻想就停在日本之旅... 其實,沒啥特別的原因, 就只是忙而已。 本文的標題「來來來,動起來~」就是要激勵一下自己...我亂講的,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讓圖片動起來! 請看效果!
Thumbnail
旅行 有時會以為 自己像是在尋找那令人感動的力量 有時 卻會是在不斷的發現與覺察那個自己原本知道的事 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地方 重新看見,而有了新的感受而已
Thumbnail
打工度假一直是許多人夢想中的冒險,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旅途中的風景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眼界。當時隨著歐洲疫情的逐步緩解,我決定將這個從畢業後一直以來的夢想付諸行動,而且獨自出發,不論是生活上或是旅遊上都有另一層的體驗。住在荷蘭那年改變我的,還有開始看足球賽哈哈哈😂剛好現在歐洲盃開打,很喜歡看到一片橘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旅行] 旅行 還沒真正開始時 心已經 先行抵達
Thumbnail
[旅行] 觀察自己 是開始 認識自我 的旅行
一個旅行商人獨自旅行。
Thumbnail
或許(沒)有人注意到~ 大叔幻想就停在日本之旅... 其實,沒啥特別的原因, 就只是忙而已。 本文的標題「來來來,動起來~」就是要激勵一下自己...我亂講的,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讓圖片動起來! 請看效果!
Thumbnail
旅行 有時會以為 自己像是在尋找那令人感動的力量 有時 卻會是在不斷的發現與覺察那個自己原本知道的事 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地方 重新看見,而有了新的感受而已
Thumbnail
打工度假一直是許多人夢想中的冒險,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旅途中的風景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眼界。當時隨著歐洲疫情的逐步緩解,我決定將這個從畢業後一直以來的夢想付諸行動,而且獨自出發,不論是生活上或是旅遊上都有另一層的體驗。住在荷蘭那年改變我的,還有開始看足球賽哈哈哈😂剛好現在歐洲盃開打,很喜歡看到一片橘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旅行] 旅行 還沒真正開始時 心已經 先行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