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女兒的女兒》
張艾嘉在《女兒的女兒》要處理兩個女兒一個老母,有全然不同的三種應對,電梯戲要同時招架一老一少的左右切換就是一例。這個劇本給了張艾嘉無止境的人生難題,尤其當她迎來驟逝女兒所留下的胚胎。即使重擊接二連三,她卻屢屢抑制本來可以順勢張揚的宣洩,讓觀眾在情節之外,悄悄隨著她的消化內斂而跟著思考這些生命課題。
相同血緣的兩個女兒,一個親近鬥嘴、一個相敬如賓,劉奕兒和林嘉欣助攻張艾嘉不斷掏出一位母親極其幽暗的自私及難為。導演大量選擇長鏡頭,使得她們的表演無從遮掩修飾,更顯功力。尤其她跟林嘉欣在餐廳廚房揭露舊傷疤的對話,句句滲血。難度係數隨著情節不斷提升,張艾嘉超越自己成就一次難以取代的表演。
■吳君如/《我談的那場戀愛》
吳君如終於不再搞笑,不再演悲苦母親,少見飾演一名有社經地位的婦產科醫師。在這部愛情詐騙電影裡,她的表演難度之一是大量的獨角戲,近半篇幅只有手機螢幕陪她表演。從冷漠職場女強人到被戀愛激發出羞澀與雀躍,惆悵酸甜活脫一個戀愛中小女人的百轉千迴,她演來不嫌矯揉造作。
一場在日本飯店房內被晃點的天崩地裂又轉折成哀憐,在機場從心花怒放瞬間跌落大怒神般的衝擊,多場情緒翻盤的神色切換教人著急,她詮釋了何謂「最傷心的時候會笑」,影后功力不減。時隔21年再提名金馬影后,真實上演一齣勵志感人的戲碼。
■夏于喬/《小雁與吳愛麗》
夏于喬在電影中呈現「小雁」與「吳愛麗」兩種不同面貌,連肢體都細究做出區隔。不只顯著的5分鐘一鏡到底孝女白琴獨白戲,她跟楊貴媚的對罵互甩巴掌戲同樣讓人屏氣凝神。
她演出這個女子陷在宿命輪迴折磨裡的無奈,在猶如超渡儀式的一場場表演課之後,又換上如獲新生的樣貌。夏于喬承接了此角色的強度和跨度,層次豐富,是其表演生涯至今的最佳表演。
■鍾雪瑩/《今天聽我怎麼說》
鍾雪瑩飾演依賴助聽裝置的聽障人士,被家人教育盡量不使用手語,以免招來外界歧視。她因為聽障而造成口語表達不清晰,卻仍有大量台詞戲。但她的挑戰不僅只聲音演繹,而是在面對不同群體,都有擔心遭受異樣眼光的不安狀態。
在聾人群體中,有男主角游學修的手語派對她支持人工耳蝸的不認同;在職場又時常因資訊接收不流暢而產生憂心被排擠的焦慮。她把聽障人士在日常遭遇的不安全感表現得深刻。雖然故事裡三角關係的編寫稍嫌含糊,但她的苦學揣摩足夠讓人感同身受。
■區嘉雯/《從今以後》
區嘉雯在同志伴侶驟逝後,面臨不斷襲來的權益難題,一度想為情愛忠貞捍衛自己,終究又顧及昔日情面而溫良退讓。區嘉雯的表演平穩細膩,引導觀眾感受殘酷現實之外的人情世故;也因為她的沉著以對,得以在一連串不合理境遇之中理出頭緒。
電影對於伴侶議題的探討周全,區嘉雯的演出因而面面俱道。但或許因為導演對於角色塑造過於翻照過往同志臉譜,能達到讓人同情角色遭遇,卻在角色創作上沒有太多驚喜新意。區嘉雯的溫暖是恰如其分的稱職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