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旅行時,遇到乞討者該怎麼做?』我相信這是許多來埃及旅遊的人會遇到的問題,到底是否該幫助乞討者?我的建議在文末告訴你。
『到底是否該幫助乞討者?』這是我移居埃及後,經常思考卻始終無法完全釐清的問題。埃及乞討者的數量遠多於台灣,赤裸的貧富差距讓我初來乍到時深受衝擊。給少了,怕對方不開心;給多了,擔心助長乞討文化;拒絕了,揮不去愧疚感;最後一個情境,就是給錢後,對方不但沒有表示絲毫感謝,反而接著軟土深掘。
幾個月前,我決定不再回應乞討者,而最近的一次經歷,更讓我確信這個選擇。
(延伸閱讀:埃及危險嗎?埃及人的雞婆與善良,建立起埃及的「社會安全網」)
數個月前的宰牲節假期,我和Med到新開羅的商場喝咖啡,正要離開時,一位穿著體面、帶著三歲幼兒的母親和我們搭話,她談到入不敷出,不忍孩子挨餓,希望我們能給予幫助。我和Med對望一眼,決定給她100埃鎊。
她將錢收進口袋後,接著請我們買一罐奶粉給她,「因為這100埃鎊不夠買奶粉...」
傻眼的我們婉拒那位母親之後,一個在旁觀望一陣子的年輕女孩隨即走向我們, 直言:「我看到你們給了100塊,能不能也給我一些錢呢?」
那次之後,我們決定不再為乞討者停下腳步。
我們午餐常買經濟實惠的埃及大餅三明治來吃,內餡選菜單上最便宜的煎蛋、Foul、或是鷹嘴豆泥餅。那日,在等待三明治製作時,一個小女孩上前問我們能否買三明治給她,雖然還記得之前的決定,但因為不忍心看小孩肚子餓,我們答應了。
「妳想要什麼口味的?煎蛋、還是Foul?」Med問她。
「我想要這個。」她指向價格遠高於我們兩人午餐錢的牛肉Kofta三明治。
「那個太貴了,我們自己都只吃煎蛋三明治...」我用破碎的標準阿拉伯語向她解釋,她也許覺得沒必要花力氣跟我說話,沒有回應我,繼續看著Med。
「還是我們買兩個三明治給妳?」Med再次詢問。
「我沒有說要Kofta啊,我是要無骨雞腿三明治。」她靈巧的回答,彷彿在跟侍者點餐。
談話至此,我們在心裡翻了白眼,拿了三明治就走。她繼續黏著我們好長一段路,「那不然給我現金!好啦,那我接受Foul三明治!」
我們再也沒有理會她。
這次的經歷再次讓我感到無奈,甚至有些委屈。心軟而付出的真心,卻似乎沒能換來預期中的真誠回應,反而感覺被軟土深掘。
我並沒有要批判這些乞討者,因為我明白,他們的處境往往是大環境使然,令人深感同情。但身為一個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自己的善意被這樣對待時,心裡難免感到不是滋味。
以一個在埃及生活快兩年的外國人立場,我會建議對成年人,依當下判斷;對小孩,給食物或飲料可能比給錢更好,因為金錢往往會回到背後操控者的手中。
旅途中遇到乞討者,不論對方是大人或小孩,都是非常令人糾結的經歷,無論你選擇給予或拒絕,都可能帶著些許的遺憾。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並以真誠的態度面對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