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論語漫讀(118):童子見,門人惑—孔子弟子疑惑什麼?

電子書:《論語漫讀》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們也在場旁聽。事後,弟子感到疑惑,才有師生間的這次對話。對話不是在孔子見童子之前。古人語焉不詳,就只得靠猜。

 

其次,弟子們疑惑什麼?以往的解釋是弟子們疑惑孔子為何要見此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地方的人『難與言』,很難被說服,油鹽不進,很難搞。可能是愚笨,也可能就是喜歡胡攪蠻纏抬杠。諸子百家,名家熱衷於詭辯,或許這地方盛產名家。弟子們疑惑為什麼孔子要白費功夫見此人?這個解釋很不合理,孔子學問博大精深,又好為人師,不可能擔心自己應付不了而拒見前來求教切磋的各路人士。弟子們也不會有此擔心或疑惑。

 

我理解,弟子們是疑惑孔子怎麼就把這童子說服了?孔子的弟子可能和互鄉人打過交道,去傳過道,但沒有說服他們,幾過回合下來,被詰問得無言以對,紛紛鎩羽而歸。說不定,這童子還是弟子們邀請而來,你敢不敢來跟我們老師過過招?或者是自己上門來踢場的。結果敗在孔子手下,弟子們才有此疑惑。這樣解釋也符合這章的大意之一,孔子在教學、開導或說服他人上很有一套。

 

於是,孔子就低調地對學生說,『唯何甚!』,『我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呀!』孔子早就會用『凡爾賽』體。『我只是贊許他經我開導追問而得出的新的正確認識,而不附和他過往的成見和錯誤。就好比人潔身自新自進,贊許他潔身,不再保留過往的錯誤認識。然後,他自己就認識到了!』進,可理解為進步,進展;相對於進,過去的認識就是退。『不保其往也』,用洗掉身上的髒東西來比喻去除錯誤的認識,是對『其潔也』的進一步說明,不是孔子『不保其往也』。

 

孔子一般來者不拒,前面提到儀這個地方的一個小官也曾來拜見孔子。他和孔子相談甚歡,告訴孔子弟子『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但孔子偶爾也會拒絕他人求見,《論語》中記載過一例。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陽貨第十七)。

 

孺悲,人名,魯國人。《禮記》上說,『魯哀公使孺悲從孔子學士喪禮』,可見來頭不小,後臺很硬。此事當發生在孔子晚年,哀公當政之時。

 

可能孺悲仗著自己是魯哀公派來的,對孔子不太尊重。孔子和他交往幾次後,就對他有些意見。孺悲再來求教孔子時,孔子不想明說不見,就讓弟子傳話今天身體不舒服,不方便指教,託病推辭。但又想讓孺悲知道自己是不想見他,以讓他深刻反省,檢點自己的行為。就在命者將近出門時,取來瑟大聲邊彈邊歌,好讓孺悲知道自己沒有生病,精神好的得呢!彈瑟唱歌都沒問題。等於說,在命者告訴孺悲孔子有病不便相見的同時,孺悲就聽見孔子正在彈瑟唱歌。備不住瑟調和歌詞也很有用意。我告訴孺悲你吧,我今天就是不想見你,你好好想想是為什麼?

 

孔子這就小器了,有些耍小孩性子。看不慣,直截了當告訴孺悲要他改下就行了唄!至於這麼矯情嗎?這孺悲如果稍為有點『悟性』,就會明白孔子的用意。以後在孔子面前收斂自己的言行,恭恭敬敬,就能化解孔子的不滿。

 

不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吧!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對某人有意見,又不明確說出來。而通過一些含蓄的方式表達出來。但如果某人在人情世故方面比較木訥或不怎麼在意別人的感受,就懂不起。不管怎麼說,這都脫不了虛偽兩字。儒家的禮是導致虛偽的根本原因,孔子本人也免不了。

 

2021年3月16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