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30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一年容易又歲末


raw-image


忙碌的十月過後,終於能鬆口氣閒坐喘息幾天, 一看日曆才跳起來,十一月竟已過了一半! 好想忘記時間的存在, 但世界就是得繞著數字運轉籌畫,一切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隨著數字前進。幾點得起床,搭幾點的公車,幾點開會? 外頭幾度,風有都大?一天需走幾步路,一餐吃下多少卡路里,茶泡幾分鐘?  蛋糕烤幾分鐘?幾度? 再過多少天得交稿? 仔細想想,在生活中的我好像整天都在做數字盤算。

我不是數據女也非理科女,但生活中若沒靠數字的提醒,就會亂了腳步和方向。 手機,手錶成了我生活節奏的指南。在現今的數據世界裡最基本的手機配件: 一份或好幾份日曆,行事曆,時間,氣象,股價, 電話號碼, 信用卡號碼, 身分字號等等。 一機在握,誰能不知今夕是何夕? 又有誰能活在數字時間之外呢?

當我們一旦學會數數兒,就開啟了算數人生。我們會無意識地在數: 筆畫,步伐,年級,成績,高度,長度,計時,算錢...數息。有人不喜歡單數,凡事物都會數到雙數才停止;也很在意吉利的數字,比如住幾樓,門牌號碼,車號,住址, 電話號碼等,而婚禮喜慶也得選良辰吉日。

動物們是用身體來感覺生命,沒有計畫遙遠的將來,隨著生理需要,活在此時此刻。而人類對未來有憧憬,我們的世界可以說是以數字為基礎建構組合起來的。但凡天文地理,音樂美術詩歌建築的比例節拍也都得運用數字演算作為圭臬。沒有數字的時間定格,人生是否就失去方向感和動態呢? 然而立身在這個數位及速度競爭的時代的人,為了打拼生活,人們也不得不按著時間軸行事。


我給自己設定方格子寫作規律:一月一篇。一年十二個月隨著時間的節奏在方格子裡為自己走過的旅程印下痕跡。想藉由寫作跳脫到現實日常之外,隨著當下月份的心情際遇在精神層面的生命的路上留下一些註腳。

數字成為我爬方格子的倒數計時器。每到月底時,當自己因忙碌沉澱不下心情寫作或找不到靈感時, 我會想放過自己,反正就差幾天,緩些PO文有何妨? 誰會注意? 誰會在意? 然而對我而言,在方格子裡每個跨月都是一種跨越。 我寫得很慢,想得更慢。在定調主題之前,需要不少時間在腦海裡書裡人堆裡和遐想中尋找靈感;像走在思想的迷宮裡漫遊,而在一個月的期限裡必須找出走完一條思路。遐想期最愜意,而寫稿期就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檢定天馬行空的遐想, 畢竟我不是在寫私人記事,有人會讀,不能不負責隨便亂寫。 望著停不下的時間,動不起手的惰性以及外務不時干擾,愈逼近月底壓力愈大。不過如果沒給自己設期限,我可能連一篇小文都擠不出來。



十月以萬聖節結束, 十一月以一號的諸聖節(La Toussaint)及二號的弔祭亡者節(La fête des morts)拉開序幕。日內瓦的天氣很會營造陰鬱氣氛,氣溫忽冷忽暖,整個城市常態性的籠罩在濛霧雲層之下。人家說這就像被鍋蓋罩住看不到天日;只要出城或到高處就有太陽。雖然這種埋怨天氣是老調話題,但人們見面總免不了怨一下天氣。

今年樹葉變色得早,但因氣溫又回暖,樹葉顏色成半吊子,不紅不黃也不綠全乾乾的如人們入秋後缺水的皮膚。人們的心情也隨著氣候陰晴不定。如今的共識就是天候不再按牌理出牌。自然界的變化轉季不一定會跟著人們的行事曆走,自然界有它順應的節奏。但是時間是人類發明的計時方法,一旦設定就無法停止或重來。十一月幾天穿羽絨衣,幾天穿長T恤,順變吧! 一天大雪, 幾天焚風驟雨,但都屬於十一月天。



@bruceliupiano



十九世紀在歐洲古典音樂的浪漫時期,有兩位非常傑出的音樂家各自譜出自己的十二個月記。前有當時德國樂壇最有天分的兩位女音樂家之一Fanny Mendelssohn-Hensel (14 November 1805-14 May 1847) ,後有俄國國家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7 May 1840-6 November 1893)。


《季節》 (The Seasons) op. 37a,1876年

柴可夫斯基的這部小曲集是他正在著手寫其經典之作《天鵝湖》期間完成的作品。當時他接受聖彼得堡的音樂藝文雜誌Nuvellist之邀,每月出版一首鋼琴小品。按照節氣民俗和民風逐月描寫俄國風情,這對他並不難而且有稿費可賺,所以他欣然答應。雖然他外務甚多可能拖稿欠稿, 有時忘了截稿日,但在他助手的催促提醒下,總算能抽出空檔完成任務。可見他並沒真的絞盡腦汁或全心盡心寫作;然而他能援筆成章,五線譜上卻充分流露出他對祖國的熱愛情懷,用他巧妙自然的音符組合所描繪出的北國季節如詩如畫征服了世界愛樂者。美麗生動地斯拉夫式旋律組曲成為他最受歡迎的鋼琴獨奏作品之一。



我對他的十二個月特感親切,因為在他的音樂裡也融入了我個人美麗的回憶。每聽見其中的幾首旋律就帶我回到若干年前孩子們學鋼琴時的歡樂情景。孩子在正式進入音樂學校之前有位經由媽媽朋友們熱情推薦的鋼琴啟蒙老師Franz來家裡上課。記得他每次來家裡,孩子們總會先看看他帶來哪些貼紙。只要他們認真練習或專心聽課,樂譜和筆記本上就會出現滿滿的可愛貼紙。

學新曲時,他會先彈一遍,問學生喜不喜歡,不喜歡的話,他會給其他的選擇。若有曲子孩子們想學但程度不夠時,他會試著簡化樂譜或用連彈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完成曲子。孩子們有時會知難而退,有時也會因能彈出主旋律而高興不已。總之, 他絕不會用輕蔑的口氣說: 依你的程度還早得很。他認為讓學童喜歡上音樂比學會正確彈奏還重要。

總之,有一天,柴可夫斯基的《季節》終於來到了家裡鋼琴譜架上。名為《季節》但細分十二個月,由十二首特性曲(character pieces) 組成。每個月的曲子都有下標題和一段詩句為引語。給聽者和彈奏者提示音樂描述的內涵。比如一月的標題為: 火爐旁。

A little corner of peaceful bliss,

the night dressed in twilight;

the little fire is dying in the fireplace,

and the candle has burned out.

(Alexander Pushkin)」*

*https://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322423940 (有興趣的話, 可參看中文詳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easons_(Tchaikovsky) 


短短的引語提示就馬上藉由樂音發酵出一種在寒冬裡家人圍著火爐取暖的氣氛: #cozy, #cocooning  


這位能用大型樂曲創造童話世界,悲情世界與浪漫世界的俄國音樂大師,有能以這部小品集繪聲繪影帶你走入季節的輪替韻律⋯即使我們生不同時不同地但能感受他特有的異國情懷和曲調的魅力。柴可夫斯基非常善於營造氣氛,從他的音樂語言總能讓人感受到俄羅斯帝國特有的風味。雖然瑞士非屬北國,但在西方文化裡看到的節慶或民間活動也算大同小異。比如這些按月取名的主題: 火爐旁,狂歡節,春鳥,春花,雪花蓮,船歌,割草歌,收成, 打獵,秋葉,雪橇,聖誕節。

接地氣的民謠風味,聽了令人思鄉令人懷舊,所以備受歡迎演奏, 難怪在將近 150年後的今天仍有新的版本,新的鋼琴家嘗試。比如Bruce Liu劉曉禹,2021年蕭邦鋼琴大賽得主, 也在今年十一月推出: 柴可夫斯基的《季節》。我也將會於十二月三日在巴黎親聽他演奏季節。我其實不是追星族,但湊巧這些天我會在巴黎,不妨現場重溫這部久未聆聽的曲集。





Franz 一月一月的彈主旋律讓女兒挑。我不太記得他是否有解釋引語的內容(俄文與德文對照版)。鄉愁風俗民情浪漫對一個小孩來說是多麼抽象! 能感動我女兒的音樂要素是曲名,比如她偏向關於公主野獸小矮人林中精靈之類;節奏必須得快又多變,但不要有太多煩人的升降號。換句話說,有童話故事性且熱鬧多變的音樂是她喜歡的。《季節》對她而言,好像沒甚麼趣味。

所以當Franz在彈時,我女兒只在意她生日的月份--七月好不好聽。可惜這個七月沒有生日快樂圓舞曲而是農夫正忙著割草的吆喝歌,開頭的節奏是整齊單一有力的割農作物步調。而爸爸的六月是慢拖拖反覆搖擺不停的船歌,我的十月聽起來很沉重的落葉悲情,弟弟的一月是無精打采的取暖歌。完全不符合我們一家人的形象!

上完課後,她竟問我為何把她生在七月! 若是生在歡愉的聖誕月或雪蓮花月有多好! 我真是啼笑皆非,小小心靈竟用音樂調性來看一個人的命格。

經過一番調解女兒選了四,六,十一和十二月。在這段期間我們全家都沉浸在北國風情裡。孩子們習慣反覆無數次的聽證在學的曲集,我仍不太清楚孩子清純的內心如何來接收這種音樂,他們感受到甚麼? 但我已開始摸清女兒天生喜歡的音樂類型。


幾年後,輪到兒子學琴,他馬上跳過《季節》,說他想彈韋瓦第的《四季》,蛤?! 好動調皮的兒子,對音樂的選擇竟偏向傳統優雅抒情類型。幾年後他終究選擇學管風琴,因為不只手腳都要彈,琴上的機關按鈕很多,琴聲震耳欲聾,非常氣派...。





《一年》Das Jahr, 1841年

柴可夫斯基的一年隨著俄國民俗民風以浪漫大氣大幅印象畫風格前行,而十九世紀德國音樂大才女芬妮 Fanny Mendelssohn-Hensel (比他更早三十多餘年)的《一年》Das Jahr 則像一幅織錦畫,脈絡嚴謹細膩的勾勒出一個女子的內心世界。

芬妮雖來自富貴家庭,這位才華洋溢音樂天分過人的女子卻生不逢時,家有才華非常出眾的弟弟--費利克斯·孟德爾頌,還有個思想保守的父親,芬妮屈居在較侷限的社會圈子裡,不管是作曲或彈琴都只能在私人音樂會上展露其才華,絕不可能以此以音樂家為業或拋頭露面在大庭廣眾下表演或出版作品。出自名門的女子還是得走一般女人該走的路:結婚,生子,持家。

不過比起她的後輩,另一位德國才女Clara (Wieck) Schumann, 芬妮算是幸運的。至少她沒有經濟的壓力,不須疲於奔命以鋼琴演奏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


https://collection.cooperhewitt.org/objects/18708169/芬妮的私人音樂廳



義大利是芬妮夢寐以求的國度,她原本可以和當時社會名流子弟一樣去做很時尚的歐洲之旅;但礙於她身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從未能出國遊學。當芬妮看著弟弟費利克斯充分享有各種知識份子及社教名流的成長及生活環境而能大放異彩時,怎不又羨慕又鬱卒不歡? 

芬妮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仍堅定不移,她繼續在不觸犯家規的可行範圍內作曲彈琴⋯雖不能公開發表作品,她仍透過其他各種方式舉辦小規模的表演和用弟弟的名出版。在音樂藝文圈中她也受到矚目,且對後輩音樂家也深具影響力。幸好,芬妮選擇嫁給和她家世不配稱的畫家丈夫,在丈夫全力的鼓勵支持下才能繼續發展自己的才能,投入作曲和開私人演奏會。

她一生最快樂無拘束的時期就是她隨著丈夫到義大利旅遊的那一年。1841年《一年》Das Jahr 因此誕生。這部作品乘載著芬妮最珍貴的回憶也被推為她畢生最傑出的作品。在義大利期間,芬妮不在父親和弟弟的眼下,終於能參與風氣開放的音樂藝文界並大放異彩,得到不少讚賞和鼓舞⋯她能盡情表演和與同界人交流。巴哈的音樂也藉由她精湛的演出傳到法國音樂界⋯

1840年的義大利旅遊期間芬妮已著手構想《一年》,曲集將包括每月一曲的十二首及附加的第十三首後記作為總結。用音樂來描寫她與丈夫和兒子一家三口的義大利記事見聞以及回家後回顧那段羅馬假期的心情點滴。次年完稿後做為她送給丈夫的聖誕禮物。 1842年夫妻兩人合作完成修正新版,每首曲子以一首詩句或格言為引語,由丈夫在彩色的譜紙上著畫,變成一部融合文學藝術與音樂的極品。然而整部作品不僅從沒公開發表過,默默地躺放在暗處,直到1989年,約150年後才重新浮出世面。



芬妮的《一年》第一個月以幻想曲形式的「夢」為起手式,從低沉緩慢的步調開始,慢慢以熱烈強勁的迴旋方式勾畫出整部曲集的基調和旋律主軸。這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生活物語而非即興隨筆。這點與柴可夫斯基的每月一曲較隨想的寫作模式不同。芬妮的作品有頭有尾,一年十二月正巧展現十二種調性的特有的音樂風格和語言。每首結構嚴謹,變化多端,內容豐盛,以特性曲方式展現她多層面的創作才華。這部作品既像鋼琴音樂及作曲百科全書又像實驗創作發表。她的月曆不止於描述天氣或風俗人情,還包括一些最重要的宗教節日冥想音樂以及她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抒發。

這趟義大利之旅,讓她享受到創作的自由與表演的喜悅;不僅拓寬她的視野也給予她從未有過的鼓勵與讚賞。這一年是她最快樂豐收的一年,怎能不記錄,不展露她的能力,怎能不感謝帶她出外看世界並完全支持鼓勵她的丈夫。

我第一次聽到這部曲集時的感覺很複雜,若不知曲名或作者,會讓人有些迷失。 一下聽見巴哈,貝多芬,一下聽見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從洶涌澎湃情感的釋放與緊密的譜曲框架及難度,是很難斷定這是出自一位前浪漫時期的女音樂家的作品,她吸盡所有的音樂精華並完善的將之融合革新。難怪聽來似曾相識又不是不只的感覺。

從芬妮的角度看來,這樣的寫作和表現方法是理所當然的路線。她受過和弟弟同等級的完整音樂教育,彈琴技巧更是出類拔萃,還飽讀詩書,是個的才。在男權為主的傳統框架及教育下,她作品外在表現是純熟的剛性,但其旋律及情感抒發則反映出其陰柔憂鬱和自我節制(受壓抑的)女性氣質。 透過多次的聆聽以及對她生平的漸進了解,我才捉摸到她獨特的音樂語言,也開始喜歡上她的《一年》。 以下是十二月Gaia Sokoli即將發行的新版專輯。



這部音樂作品也讓我想起自己在很多年前也寫過一本《我們家的四季》作為送給丈夫和孩子們的聖誕禮物。裡面有許多照片和女兒的插畫,前段以陳述父母親的相遇與結合開始,從結婚到孩子們的誕生和給他們取名的始末。第二段描寫一家人一年四季節日旅遊休閒玩耍大小事和花園的培植。因為是禮物,所以寫的盡是美好歡樂的回憶。展現的不是我的寫作才能而是完成一本書:從構想,下筆寫, 打字,校稿到印刷成書的苦力與毅力。

聽了不少回柴可夫斯基的十二個月, 也走過幾番芬妮的十二個月,人家的季節永遠年輕常駐,而正過日子的我們卻過一天就少一天。幸好能在方格子留下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零碎卻又是此時此刻的記憶。 但只要我們仍在前進,那明年又有新的十二個月,又可重新開始創造新的里程碑。

一年容易又歲末,但想到還會有整個新的一年十二個月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前行,還挺期待的。此時此刻我得開始準備聖誕節和元旦的大小事,家庭主婦的日常最現實也最不能偷懶跳過。







參考資料:

-https://henselpushers.org/das-jahr

-https://www.ascensionepiscopalparish.org/the-cecilia-page/2020/9/5/fanny-hensels-year-of-travel-and-praise

-https://digital.staatsbibliothek-berlin.de/werkansicht?PHYSID=PHYS_0005&PPN=PPN825958660&DMDID=&view=overview-toc

-https://en.tchaikovsky-research.net/pages/Main_Page

-Les couples célèbres : un frère et une soeur - Félix et Fanny Mendelssohn (1) - rts.ch - Portail Audio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