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己惘然。
李商隱的詩是有名的難懂。
難懂的第一個原因是如同一般古詩詞,甚至連現代的新詩或文章都會面臨的問題: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寫文章難免會用上「典故」,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密度,也就是達成用最少的字句來承載最大的意義的文字精鍊度。但是典故用得多,會形成不同時空閱讀者的困擾,比如說,我們若以現在人盡皆知的新聞事件寫成雙關語或反諷,當時也許很討好,但過個幾年,看的人就莫名其妙了!
難懂的第二個原因是李商隱把詩當成詞來寫。一般而言,詩是顯意識活動而詞是隱意識的。再加上李商隱詩中描述概念的形象是想像的,是現實中所沒有的,不像一般詩人所用的形象,如鳥、松樹、白雲,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
不過,奇妙的是,就算你完全不懂李商隱的詩,卻還是會很喜歡他的詩。這有點像我們碰到一個女孩,雖然不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的興趣,不知道她的工作,但是忽然間只憑直覺,我們就被她打動了。這是很難用言語描述的,就像我們看一篇文章,看一部電影,或許我們沒有能力去分析他到底好在那裏,但是若觸碰到我們心裏的那一點,我們就是被他所感動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知道典故也許仍然會喜歡,但是若我們知道典故了,那種感動與體會的層次或許會更加不同。就像我們做自然觀察,我們沒有任何背景知道,也不知道生態系環境相扣的奧妙,我們仍然可以讚歎:「好漂亮!」但是一旦我們知道了,那種讚歎就不是那麼表面與膚淺了!
因此,有較豐富的背景知識有助於我們欣賞任何事物。隨意舉李商隱這首詩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這句話來看好了。我們都知道,珍珠生於蚌中,蚌又在海上。民間傳說,每當半夜月明時,蚌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的光華,才會那麼晶瑩剔透。又有傳說,鮫人〈海中的人魚〉泣淚,顆顆成珠。
於是,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皆然,因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又浴於淚波之域,月也,珠也,淚也,一化為三,三者合一,在短短七個字裏可以呈如此豐富的內涵與聯想,這在李商隱的詩中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