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師老是「告狀」,孩子真有這麼難帶嗎?破解親師合作的迷思

當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家長反映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家長心中的小劇場難免會上演:「我的孩子真的那麼糟嗎?」「老師是不是對我家孩子不公平?」這樣的溝通雖然令人壓力山大,但其實背後藏著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來解讀這些訊號,並提供一些妙招,幫助家長與老師攜手合作,讓孩子獲得最佳支持!




老師真的「針對」嗎?可能只是太操心!

當老師頻繁反映問題行為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老師是不是對我孩子特別挑剔?」其實,老師這麼做的背後可能是因為:

  • 責任感爆棚:老師希望孩子們在校有最佳表現,尤其當行為可能影響課堂或其他孩子時,他們更會第一時間找家長商量。
  • 壓力滿格: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讓老師無法放鬆警覺,因此會對任何潛在問題特別敏感。
  • 期待合作:老師單靠一己之力難以全面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他們需要家長的協助來形成家庭與學校的「雙線作戰」。

換個角度想,老師願意花時間與您溝通,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孩子真有問題?還是成長的「試煉場」?

孩子的行為不如人意,家長可能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孩子真的很糟?」但其實,這些「問題行為」大多只是孩子成長中的學習挑戰:

  • 小衝突,大練習:搶玩具、插嘴、急著發表意見,這些在成人眼中可能是「問題」,但對孩子來說,正是社交技能的訓練場。
  • 探索邊界:孩子會通過行為測試什麼是「可以」與「不可以」,這是建立規則意識的重要階段。
  • 個性初現:有些孩子天性活潑,容易引起注意,而這些特質也可能成為未來的優勢!

記住,孩子不是「壞」,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引導。


老師怎麼說,才能讓家長聽得進去?

好消息先說,壞消息才不那麼糟

老師若能先分享孩子的優點,再談問題,家長會更容易接受。

  • :「小明今天在畫畫時特別認真,作品很棒。不過,我發現他在輪流分享時有點急躁,打斷了同學幾次。」

這樣的開場方式能緩和家長的情緒,讓他們不覺得「問題行為」等於「孩子不好」。

說事不說人,具體又清楚

描述行為時,盡量具體化,而非泛泛而談,避免讓家長覺得被指責。

  • :「今天積木區發生了一點小衝突,小華因為覺得玩具被搶,推了小朋友。」

透過具體情境,家長更能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也更容易提出建設性的想法。

問題別只丟給家長,合作方案最實在

老師若能主動提出解決方案,讓家長感受到支持,會讓雙方的合作更加順暢。

  • :「我們正在教孩子等待輪流,如果在家中也能提醒他怎麼說‘請輪到我’,相信會更有幫助。」

這樣的建議能減輕家長的焦慮,並提高實際執行的可能性。


家長怎麼說,才能讓老師感受到合作誠意?

理解大於爭辯,冷靜先傾聽

當老師反映問題時,先冷靜聆聽並表達理解,比直接爭辯更能建立信任感。

  • 範例:「謝謝您提醒,我想了解更多細節,這樣我才能在家中幫助他改進。」

這樣的回答能讓老師感到您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也能緩解彼此的壓力。

追問細節,對症下藥

若老師的反映不夠具體,家長可以主動詢問,尋求更清楚的資訊。

  • 有效提問:
    • 「當時是什麼情況引發的?」
    • 「孩子當時的情緒表現是怎麼樣的?」
    • 「您覺得他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這些問題能幫助您看清孩子的行為模式,進一步制定改善策略。

提供家庭觀察,形成全方位支持

主動分享孩子在家的情況,並嘗試與老師的建議結合,能讓雙方對孩子的理解更全面。

  • 範例:「他在家也有時會急著發言,我發現用計時器提醒他等待有效果,不知道在學校是否也可以試試?」

這樣的互動不僅能拉近親師距離,也讓孩子感受到一致的支持。


聯手合作,為孩子打造雙贏局面

當老師頻繁「告狀」,其實是親師合作的契機。老師若能用正向語言開啟對話,家長則以冷靜與支持回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為孩子打造一個有利於成長的環境。

思考一下:

  • 當老師反映問題時,您能否用「理解」代替「抗拒」?
  • 您與老師是否有共同的目標來幫助孩子改善行為?


讓我們用理解與合作,將挑戰轉化為孩子成長的最佳助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