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濟部長郭智輝宣布對經濟部各單位及所屬事業實施「封口令」,要求未經許可不得對外發言。這一舉措立即引發了媒體及公務員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批評聲浪也隨之上升。許多人認為,這樣的措施不僅對政策透明度造成影響,還可能妨礙到有效的溝通,甚至可能對行政效率產生負面作用。
郭智輝此次的封口令出現背景與他的言論爭議密切相關。過去,郭智輝曾因為公開發言未經充分審慎,特別是在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取消後,遭到業界批評。這些爭議讓他決定加強對經濟部發言的管控,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根據封口令的規定,經濟部各單位必須在發言前先填寫「回報單」,並由部長辦公室主任統一審核與對外回應,所有對外媒體採訪都必須經過部門的審核流程。
郭智輝表示,這一封口令的目的是要確保各單位對外發言保持一致,減少不一致的消息對外傳遞所可能引起的混亂和誤解。他強調,這一措施是為了強化內部協調,並保護經濟部的對外形象。
然而,這項措施在媒體和公務員間引發了不少爭議。許多公務員表示,這樣的做法造成了所謂的「寒蟬效應」,使得他們在處理日常事務和應對媒體時感到受限。一名年輕公務員指出,許多原本可以迅速回應的小問題,現在必須經過多層審核才能回答,這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日常工作的困難。
媒體方面也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多位資深記者認為,這樣的封口令無疑是對新聞自由的限制,讓原本可以進行透明溝通的過程變得更加封閉。一位記者表示,經濟部長此舉等同於將政府與媒體之間的溝通完全掌控在少數人手中,這對公眾了解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即時性無疑是個打擊。
立法委員賴士葆也公開表示,這樣的做法並非為了改善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而是有意掩蓋內部爭議。他認為,封口令的推出,背後可能隱藏著試圖避免更多負面報導的動機。
對於外界的質疑,經濟部強調,封口令的目的並非限制言論自由,而是希望強化內部溝通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單位發出的訊息造成混亂。經濟部表示,各局處和所屬機構早已有發言人機制,此舉只是進一步加強協調,確保對外發言的統一性。
然而,這一措施的實施也顯示出經濟部在平衡內部管理與外部溝通方面的困境。如何在不妥協透明度與公務員言論自由的情況下達成良好的內部協調,將是經濟部未來面臨的一大挑戰。
如果封口令持續實施,可能會對政府與公眾的信任造成影響。首先,封口令有可能使民眾和媒體對政府的透明度產生懷疑,進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其次,繁瑣的審核過程可能會延遲信息的傳遞,降低行政效率。一些公務員已經表達出對此政策的不滿,並指出,這樣的做法讓他們在面對媒體時變得更加謹慎,甚至會選擇不回應問題,從而造成溝通障礙。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經濟部未來可能需要在內部管理和外部溝通之間尋找到更好的平衡點,並設立更為靈活的發言規範。若能在特定情況下允許公務員自主發言,並在重大政策宣布時積極向公眾解釋,將有助於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郭智輝的封口令雖然在短期內有助於強化經濟部的內部協調,但其對政府透明度、媒體自由以及公務員言論自由的影響,值得各界深思。如何在控制言論與維持政府形象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經濟部以及其他政府機構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必須謹慎處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