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生是《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與其說是在探討電影,更像是疫情紀錄片。前半段節奏緊湊,描寫疫情爆發時,短短數日、甚至數小時內逐步走向封鎖的過程,相當精采。也是因為前段堆積出的情緒張力,後段的紀錄片段不會太快讓觀眾感到厭煩:那些是在電影之外,在現實中發生的事件。它們不是被導演所創造、被攝影師所捕捉,而是被命運所創造、被人們偶然拍下。在這裡電影的界線被模糊,成為和現實世界互相指涉的文本。真實進入了虛構,虛構成為了真實。在觀眾即將開始厭煩的時候,電影軋然而止,節奏掌控得恰到好處。以紀錄片而言,這部電影流暢好看。

可是我關心的終究是電影,由導演所創造的電影:它是否有能力帶我們超離現實,從而更接近某種真實?對我而言,《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的趣味在於它處理人生中的殘念:曉睿想拍完當年的電影,本以為簡單補拍就完事了,沒想到因此被捲入時代的巨浪中。這種完成殘念的想法,預設了人可以「停下來」去解決過去的問題,但事實上沒有人能真正停下來,也沒有人能真正回到過去。我們永遠在前進,永遠面向著未來,永遠面向著可能性。變動隨時可能到來。

電影最後,江誠說這部未完成的電影不斷在變動,指的不只是電影,還有我們的生活:有時我們以為事情可以就這樣結束,但它可能早已悄悄變成更大的事情。赫拉克利圖斯說「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對此,電影所傳達的圖像是樂觀的:我們沒辦法處理殘念,也不需要處理殘念,因為電影會把一切記錄下來,而人生是「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至此,電影與人生再度交會,進入了虛實交織的美學境界。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海報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海報


內容總結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5
/5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平等是個大問題,但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可能並不清楚平等的內涵。這篇文章介紹德沃金對於平等的見解,主要是奠基於他在1981年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對應到這篇文章的上下篇。
令人絕望的不是性可以換到階級翻轉,而是就連性也換不到階級翻轉。《艾諾拉》並不難懂,她的每段劇情都是直球。但當我們想要去捕捉她的本質,卻一次次地揮棒落空,如同自由的棒子敲在名為階級的厚牆上,只留下虛無的聲響。
5/5艾諾拉
《默示錄》的題材極為有趣:電影以「窺看」為主題,帶出「觀看/被觀看」、「看見/沒看見」、「存在/不存在」等旨趣,在概念上相當吸引人。不過,相較於豐富的內涵,整部電影的戲劇呈現在我看來是相對貧乏的。這篇文章表達我的觀點,並從楊修華導演的映後座談來重新反思這部電影的內涵。
3/5默視錄
為什麼不要反應?佛家以「火宅」來比喻人生,這把火泛指一切痛苦,其中我們最常面臨的或許就是情緒了:「情緒」的火在燃燒,又因為做出「判斷」而產生「連鎖反應」,造成大火蔓延,痛苦無窮無盡。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根絕情緒太難做到,那麼,可以做的就是停止「判斷」和「反應」了!
5/5不反應的練習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郭強生《尋琴者》最主要的魅力。
4/5尋琴者
遇見<東尼瀧谷>是在電影中,當時也寫了影評,著眼於孤獨與美的關係。最近才讀完村上春樹的小說原著,意會到這個故事也許更簡單:它集中筆力描寫東尼瀧谷如何脫離習以為常的孤獨,而後又如何重返孤獨,完全沉浸於其中。「孤獨像溫暖的黑暗汁液般再度浸透了他」這段精湛的描寫貫穿了整個故事。雖然簡單,卻極具穿透力。
5/5東尼瀧谷
平等是個大問題,但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可能並不清楚平等的內涵。這篇文章介紹德沃金對於平等的見解,主要是奠基於他在1981年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對應到這篇文章的上下篇。
令人絕望的不是性可以換到階級翻轉,而是就連性也換不到階級翻轉。《艾諾拉》並不難懂,她的每段劇情都是直球。但當我們想要去捕捉她的本質,卻一次次地揮棒落空,如同自由的棒子敲在名為階級的厚牆上,只留下虛無的聲響。
5/5艾諾拉
《默示錄》的題材極為有趣:電影以「窺看」為主題,帶出「觀看/被觀看」、「看見/沒看見」、「存在/不存在」等旨趣,在概念上相當吸引人。不過,相較於豐富的內涵,整部電影的戲劇呈現在我看來是相對貧乏的。這篇文章表達我的觀點,並從楊修華導演的映後座談來重新反思這部電影的內涵。
3/5默視錄
為什麼不要反應?佛家以「火宅」來比喻人生,這把火泛指一切痛苦,其中我們最常面臨的或許就是情緒了:「情緒」的火在燃燒,又因為做出「判斷」而產生「連鎖反應」,造成大火蔓延,痛苦無窮無盡。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根絕情緒太難做到,那麼,可以做的就是停止「判斷」和「反應」了!
5/5不反應的練習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郭強生《尋琴者》最主要的魅力。
4/5尋琴者
遇見<東尼瀧谷>是在電影中,當時也寫了影評,著眼於孤獨與美的關係。最近才讀完村上春樹的小說原著,意會到這個故事也許更簡單:它集中筆力描寫東尼瀧谷如何脫離習以為常的孤獨,而後又如何重返孤獨,完全沉浸於其中。「孤獨像溫暖的黑暗汁液般再度浸透了他」這段精湛的描寫貫穿了整個故事。雖然簡單,卻極具穿透力。
5/5東尼瀧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我看了一個電影的開頭十分鐘,我覺得故事很真實,那好像不是我會經歷的故事,我就看男角和女角的對話,消耗感覺 我的思緒遊走,因為這不太可能是我的故事,然後我就看著電影,後面我還沒看,但我想,不知道的緣故在改變我的心情,然後我覺得我是快樂的,也不想說一定要繼續把片子看完 不知道我的人生是不是欠缺什
Thumbnail
整部電影不是在生命的盡頭尋求人生的意義,而是體會與透悟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蘇州河》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開啟我電影求學之路的入門磚,也以導師之姿引領著我,在愛情與親密關係中,去積極尋找,並嘗試修整自己的那些缺失且帶刺的部分。
Thumbnail
誠實而言,我已經好久沒有完整的看過一部電影了。大部分看到一半就失去了興致,但是這一部,我是一口氣直接來了個三刷。。。下面我就分享一些自己認爲有趣的點,可能有點亂哈哈
一部法國自然環境/溫馨電影,適合心情疲憊且喜歡接觸自然者觀看。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很輕的作品,輕到連評論的張力都比它還要明顯,原以為是平淡的敘事,直到最後才漸漸發現,所有的經歷早已帶領我們抵達遺憾的盡頭,它沒有要強調遺憾是有多麼撕心裂肺,而是將角色交托給時間,隨著歲月的變化前進。身為用一句話就可以闡述完的故事,卻可以渲染各地大大小小的群體,情感的濃烈程度可
Thumbnail
《不虛此行》的主題與死亡相關,但導演應是有意淡化所有由之而起的哀念憾悔,集中從死看生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王兵成功讓這電影,成為一個不像電影的電影。比起電影,導演更想尋求一種錄影。把越繁鎖的日常,原封不動的搬上大螢幕,沒什麼劇情。為了讓他更接近真實,所以讓他片長3小半。這部電影閉著眼睛也能看,只要聽裁縫機的聲音就是重點了。雖然聚焦在日常的電影很多,但很少有電影像這部是這麼完全的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我看了一個電影的開頭十分鐘,我覺得故事很真實,那好像不是我會經歷的故事,我就看男角和女角的對話,消耗感覺 我的思緒遊走,因為這不太可能是我的故事,然後我就看著電影,後面我還沒看,但我想,不知道的緣故在改變我的心情,然後我覺得我是快樂的,也不想說一定要繼續把片子看完 不知道我的人生是不是欠缺什
Thumbnail
整部電影不是在生命的盡頭尋求人生的意義,而是體會與透悟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蘇州河》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開啟我電影求學之路的入門磚,也以導師之姿引領著我,在愛情與親密關係中,去積極尋找,並嘗試修整自己的那些缺失且帶刺的部分。
Thumbnail
誠實而言,我已經好久沒有完整的看過一部電影了。大部分看到一半就失去了興致,但是這一部,我是一口氣直接來了個三刷。。。下面我就分享一些自己認爲有趣的點,可能有點亂哈哈
一部法國自然環境/溫馨電影,適合心情疲憊且喜歡接觸自然者觀看。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很輕的作品,輕到連評論的張力都比它還要明顯,原以為是平淡的敘事,直到最後才漸漸發現,所有的經歷早已帶領我們抵達遺憾的盡頭,它沒有要強調遺憾是有多麼撕心裂肺,而是將角色交托給時間,隨著歲月的變化前進。身為用一句話就可以闡述完的故事,卻可以渲染各地大大小小的群體,情感的濃烈程度可
Thumbnail
《不虛此行》的主題與死亡相關,但導演應是有意淡化所有由之而起的哀念憾悔,集中從死看生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王兵成功讓這電影,成為一個不像電影的電影。比起電影,導演更想尋求一種錄影。把越繁鎖的日常,原封不動的搬上大螢幕,沒什麼劇情。為了讓他更接近真實,所以讓他片長3小半。這部電影閉著眼睛也能看,只要聽裁縫機的聲音就是重點了。雖然聚焦在日常的電影很多,但很少有電影像這部是這麼完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