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應該在正義之上,還是正義之下?
當我們尚未明白真實的殘酷樣貌時,還無法辨別何謂真理與正義,對萬事萬物懵懂,只剩原初的慾望,那時候的愛,皆緣起於慾望,且必然在萬物之上。
這正是《為愛朗讀》(The Reader,2009)的少年主角邁克愛的模樣,他的慾望存在於勃發的愛慾之中。在大雨的路旁嘔吐的少年邁克碰見女子漢娜,她承接了青春狂妄且無處安放的慾望,以及少年對愛的懵懂憧憬。憧憬以及慾望大多來自於空缺,正因為空所以衍伸出被填補的需求。而漢娜的空缺明顯地來自於她的不能讀,閱讀的空缺、知識的空缺,於是邁克現身填補,缺失的慾望轉化成愛,跨越年紀、框架、理智等一切萬物。
《為愛朗讀》要談的到底是不是愛?這是一部愛情電影嗎?邁克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年長的女子,為她日日夜夜朗讀。初看《為愛朗讀》時,我想著眼前這一切好浪漫的奉獻犧牲彷彿清澈見底的溫柔,還以為愛的模樣就是這樣沒有過多的顧忌,只要專注替愛人做好一件事,就是莫大的幸福。許久後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我才突然驚覺這其中,愛的議題在電影中層層疊疊覆蓋了許多沉重的現實,無數的議題包裹著愛,偽裝成溫柔的模樣逼著你直視世界的殘酷。
當你跟著邁克一起長大,才驚覺,原來愛並不在萬物之上。
女主角漢娜喜歡聽少年邁克替她朗讀,下課的邁克總是雀躍地狂奔進漢娜的小房間,他把外頭世界帶進漢娜的生命中。翻著書的邁克,一字一句唸出了萬千世界的樣貌,聆聽的漢娜雙眼有神,沉浸在故事裡頭落淚或大笑,那樣的情感蓬勃滿溢,我幾乎無法辨別她愛的是她缺失的故事與知識,還是少年?
人總是在缺失的深淵裡長出渴望,或許對缺失的渴望也衍伸出類似愛的錯覺──久了我們也許會以為那真的是愛,再久了,也可能真的就成為了愛。
短暫的邂逅終止於漢娜因職務異動而離開。她如此果決,毫不猶豫地留下心碎滿地的少年。時序推進至成長後的邁克,一場法庭的見習,熟悉的名字鑽入腦裡,大屠殺的罪人竟是自己年少時的愛人。那個瞬間,也許邁克已在心裡回望數百回,隨著記憶回溯所有愛的一切,想著那個溫柔對待自己、聽著故事便感傷落淚的人,如今竟然背負著讓全德國人都共同感到痛的罪刑。
指認與揭露一直都是艱難的,可更難的是面對與接受。特別是當被指認者對自己來說是特別的,在集體的痛苦記憶面前,該以何種立場進行指認,或者接受?
我聽聞過無數惡人辯解的言詞;見證過堅持要嫁給罪人的決心;也讀過眾多為愛臣服的故事。我一度也曾在路西法效應裡頭迷惘,在史丹佛監獄的實驗裡頭,看著平凡人類轉瞬墮落成為惡魔,那時,我曾想過:這些人難道真的本惡嗎?
環境與情勢使然,或者信仰、信念等等,使某些人做出讓人髮指的行為,但在當事者個人的心境上卻感覺不到惡。我迷惘在這樣的情境裡頭,嘗試辯解:這樣的惡或許稱不上為惡。
直到讀到了《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裡頭寫著:「在政治中,服從就等於支持。」
那麼,這確實便是惡了。
電影中邁克與漢娜出遊至教堂的那段,漢娜面著神聽著頌唱,淚水奔流。在判決過程中,這畫面不斷浮現於我的腦中,這個會落淚的女子如此柔軟、如此易感,她能是壞人嗎?又或者教堂的一切只是讓她想起那場教堂大火?我想邁克的糾結大概也是如此吧。聽著所有的質詢與對談,不斷地想著所有細節,在腦袋裡和自己辯論,試圖釐清那個自己愛過的人是否為善。
法學老師在見習後問著大家感想,同學以滿腔正義之氣回道,這一切很激動人心,這一切是正義的。但正義到底是什麼?
漢娜是服從者,有選擇之人無視真正的良善與正義,而選擇服從,這是平凡的邪惡。於是漢娜「只是」服從,「只是」認分地完成工作,在全世界的眼下,她是平凡邪惡的代表人。但法庭上其他應是共犯的被指認者如此怡然自得,打著毛線、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自顧地放空發呆,將所有的罪都指向漢娜,而他們逃過了審判,這又是如此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的、正義之下的不正義。
到底誰該接受審判?是所有的德國人嗎?還是一名因為自卑、為了藏住文盲秘密而承擔所有指認的女子?
電影開頭便提到,秘密是所有文學的核心。確實所有的文本因為藏有秘密而更顯獨特與價值。「祕密的概念是西方文學的核心。你可以說角色的意念就是由擁有特定訊息的人所定義,他們因為一些不同的理由──有時是倒錯的、有時是高貴的──決定不透露那些訊息。」諸多文本中都藏了許多不可言說的秘密,秘密是意念,是核心,不透漏祕密才使得故事千迴百轉,也使得每一個秘密的揭露都可能是終極的轉捩點。
漢娜的秘密是不能讀,邁克的秘密亦是漢娜的不能讀。在正義之下的不正義,邁可握有翻轉一切的關鍵,他走進了監獄,卻又走了出來。他在檯面上覆蓋了一張牌,一張名為愛的陷阱卡。
大局是如此讓人揪心的場面,所有的茅銳利地指向自卑負罪的人,在人心惶惶不安的時代下,必然要有人承擔民族的罪,這絕對稱不上是真正的正義。局勢如此,邁克握有足以撼動結果的關鍵,是那張發動後將可能讓眾人認知全盤崩毀的愛的陷阱卡。他在檯面上覆蓋了一張牌,就這麼蓋著,他沒有啟動它。
而遊戲終了。
漢娜在監獄待了大半輩子,少年邁克一輩子都沒翻開那張覆蓋的陷阱卡,卻拿起了錄音卡帶,重新朗讀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故事。像是那年,愛在一切之上的那年。
他讀起了《奧德賽》,一篇訴說英雄離家後千辛萬苦回家的故事,實際上這是一本關於旅程的書,家只是你的夢中之地。
漢娜開始識字了,因為那一卷一卷的卡帶,她練習識字,開始寫信。繞了大半輩子終於回到缺失的原點。漢娜與邁克此生都在想盡辦法找到一個歸屬,或者想回到空缺的原點填補空洞,以為那就是回家了,但一切其實都只是旅程,想像的歸屬都只存在夢裡。
二十多年後,漢娜要離開監獄了。出獄前,麥可走進監獄探望她,在食堂對坐著,望著彼此老去的臉,不復當年。少年早成了男人,但漢娜仍然喊她孩子。餐桌上漢娜伸手,邁克一回神便立刻抽回了手,在那一瞬間,漢娜的夢已醒,她也知道自己早就沒有夢了。那天,她便知道故事已經結尾,旅程終了。
邁克凝視著漢娜說:「妳讀了很多書」。漢娜緩緩地回:「我還是喜歡聽人念,可是那都已經結束了,不是嗎?」
終於,我們明白,愛真的沒辦法在萬物之上。
「你想過以前的事嗎?」「你從中學到了什麼?」餐桌上的邁克一句一句拋出問題。突然我發現這是一場遲來的審判,來自邁克自己心中尚未被撫平的懸念,無關乎正義,而僅只是他從來沒有釋然。於是他審判。
遲來的審判是殘酷的,是自私的。透過漢娜的懺悔或者反省,也許能讓邁克將自己真正解放,使他終於能坦然接受年少時的愛並未沾染惡意。但這早已無關乎正義了。審判末了,漢娜只說,「我學到了閱讀。」
「那我們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離開呢?」
「安靜地。」
於是她安靜地走了,在一疊厚厚的書上,在曾經對漢娜來說是無法直視的物件上,她留下了一句保重,安靜地離開了。
歷史殘酷的缺口仍在,但關於愛的辯證已足。
劇照提供/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2024 年冬天,《釀電影》再次推出「Lonely Lonely Christmas──冬天專題」,繼 2023 年選錄《火口的二人》、《花腐》、《東尼瀧谷》、《燃冬》,是將目光精準地望向愛情的火苗與熄滅後的灰燼,當時,我們問道:「孤獨末世就要臨來,跳進火山口是不是更容易?」
今年,我們離開天寒地凍的火山口,即使依然走向一個人的聖誕節,但是但是──我們走回過去,重訪《求婚大作戰》的小禮與健三;又不停留於過去,如《沒關係,是愛情啊》的海秀與宰烈;更行向未來,即使孤獨,仍如派特森與拉扎洛一般歸返本心,為自己與自己的 B-612 星球朗讀,歌頌,慶祝。
「Lonely Lonely Christmas──冬天專題」P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