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上一篇說會所模式的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在經歷過會所模式之後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會所的理念是不把人當病人,這當然很好,但是不是每個人功能都很高、狀況都很好,有些人就是當下正在被情緒困擾、被妄想、幻聽等等症狀困擾,當會所的職員沒有一點精神疾病的知識,就會比較無法同理,在帶會員做事的過程把精障者當成一般人也有可能無形中給會員過大的壓力,而職員不自知,會不知道如何應對正在受困擾或發作時的狀況,造成不夠包容會員的問題,也可能會造成一些溝通誤會,也許醫療體系的例如日間留院或社區復健中心比較沒這個問題。也許醫療體系的職能治療師更知道怎麼應對精障者。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urt Forster的沙龍
2會員
60內容數
我是有焦慮狀況的人,這個專題主要分享我經歷的故事以及我對精神科和心理有關的心得。
Burt Forster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02
我前幾個月天天很痛苦,真的覺得活不下去,到現在好了至少三分之二,已經有動力做事、出門、去社區復健中心跟人社交,理解力也變好了一些,前後差這麼多,所以說憂鬱是有機會好的,我都有點驚訝我可以差這麼多,而且應該也不是藥物的幫忙,我的藥都差不多,之前換過很多都沒什麼幫助。
不過雖然近期憂鬱好很多,但常常晚
2024/11/02
我前幾個月天天很痛苦,真的覺得活不下去,到現在好了至少三分之二,已經有動力做事、出門、去社區復健中心跟人社交,理解力也變好了一些,前後差這麼多,所以說憂鬱是有機會好的,我都有點驚訝我可以差這麼多,而且應該也不是藥物的幫忙,我的藥都差不多,之前換過很多都沒什麼幫助。
不過雖然近期憂鬱好很多,但常常晚
2024/09/27
我覺得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多多參考不同的助人模式,例如心理治療師是怎麼幫助精神模式非主流者。還有會所模式,那會跟在醫院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模式非主流者不再被當作病人,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在其中,會員的自主權比在醫院高,比較有個人化的感覺,這不也是職能治療要追求的嗎?但是看看精神科醫院裡
2024/09/27
我覺得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多多參考不同的助人模式,例如心理治療師是怎麼幫助精神模式非主流者。還有會所模式,那會跟在醫院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模式非主流者不再被當作病人,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在其中,會員的自主權比在醫院高,比較有個人化的感覺,這不也是職能治療要追求的嗎?但是看看精神科醫院裡
2024/09/21
我有點分不清楚我的不快樂是內心本來就覺得生命不喜悅還是我目前社會適應困難活不出我要的樣子才不快樂。我算現代文化所謂的精障,我嘗試去精障會所或社區復健中心,那都是給精神狀況的人的社區支持,但是我去了會發現還是不快樂,賽斯有時候說就行動不要考慮那麼多,我行動了,但還是覺得這不太是我想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2024/09/21
我有點分不清楚我的不快樂是內心本來就覺得生命不喜悅還是我目前社會適應困難活不出我要的樣子才不快樂。我算現代文化所謂的精障,我嘗試去精障會所或社區復健中心,那都是給精神狀況的人的社區支持,但是我去了會發現還是不快樂,賽斯有時候說就行動不要考慮那麼多,我行動了,但還是覺得這不太是我想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
最近我在新聞報導上面,看見自己從事職管工作時候的「第一位」開案服務的個案,獲得了傑出優秀身障就業者的殊榮,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到這個消息的那瞬間,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
最近我在新聞報導上面,看見自己從事職管工作時候的「第一位」開案服務的個案,獲得了傑出優秀身障就業者的殊榮,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到這個消息的那瞬間,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我們要很在乎這樣參與經驗的發聲
這在在提醒工作者及所有涉入其中的人,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所聲稱的,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投入這份工作所要回應人們之所需,
我們所做的離他們的需要有多麼遙遠的距離,
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及理解工作者與精障者之間的差距,
我們要做到的不是去說我們努力了什麼,而是沒有做

我們要很在乎這樣參與經驗的發聲
這在在提醒工作者及所有涉入其中的人,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所聲稱的,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投入這份工作所要回應人們之所需,
我們所做的離他們的需要有多麼遙遠的距離,
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及理解工作者與精障者之間的差距,
我們要做到的不是去說我們努力了什麼,而是沒有做

一、從以為的陪伴、看見箝絆再次創造培伴
二、發展更多元培伴彼此對待差異的工作方法
1.以開放式對話作為方法的參照
2.這是一個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田野之中與之外的縫隙間,找到一種人與人相待而不是專業對待的方式
3.聽見他們的內在聲音
4.建立承接家的工作現場
三、對於精神社區工作下一步及未來的想像

一、從以為的陪伴、看見箝絆再次創造培伴
二、發展更多元培伴彼此對待差異的工作方法
1.以開放式對話作為方法的參照
2.這是一個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田野之中與之外的縫隙間,找到一種人與人相待而不是專業對待的方式
3.聽見他們的內在聲音
4.建立承接家的工作現場
三、對於精神社區工作下一步及未來的想像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會所 / 不會所」絕對不是服務好壞的評斷基準,何況以工作社群為核心的會所模式,也無法回應所有人的期待與需要。正因為如此,協作模式據點的推展,是臺灣發展精障社區服務多元樣貌的契機點,也是所有願意投入精神障礙社區服務的我們,可以共同想想社區還有哪些可能,還有哪些需要的重要時刻。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上一期「精神疾病經驗談」分享的文章「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上)」,紀錄了精障會員們在交朋友時,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今天則要與大家分享,精障會員們渴望友誼的種種原因,與曾經為了交朋友而嘗試付出的努力,以及一些相關的反思。

上一期「精神疾病經驗談」分享的文章「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上)」,紀錄了精障會員們在交朋友時,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今天則要與大家分享,精障會員們渴望友誼的種種原因,與曾經為了交朋友而嘗試付出的努力,以及一些相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