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某精障會所的經歷」這篇文章,工作者的行動反思及回應(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要很在乎這樣參與經驗的發聲。這在在提醒工作者及所有涉入其中的人,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所聲稱的,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投入這份工作所要回應人們之所需,我們所做的離他們的需要有多麼遙遠的距離,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及理解工作者與精障者之間的差距。

我們要做到的不是去說我們努力了什麼,而是沒有做到的是什麼,

去彌補這個距離才是專業(如果要用專業來測量),雖然我更想說的是:「如何在一起平等的生活,並且在日常裡實踐」,而不僅是專業工作本身而已。

raw-image


以下的回應比較是做為會所模式的實踐者的經驗分享,對象是工作者,然而有些前題要做些釋疑,首先,政府想做的是「類會所」,所以在社安網裡的名稱叫作「協作模式」,很遺憾的是政府引入國外的各種模式時總是做半套四不像,比方說ICF就是很著名的例子,因此在套入會所精神時因為是做類會所,所以在人力補助或方案目標設定上其實就是不是認真要做會所的「類會所」,但這從另外一個正面角度來看,叫作發展台灣本土化的「精障社區工作」,必須說這也導致某些縣市及承辦單位取名叫做會所,卻實際上不是做著國際會所模式,因為部份單位其實也沒有什麼工作理念,因此實際上像是一般的日間照顧據點、小作所或者傳統的工作坊代工,其實只是多了個補助案去申請,這一點我也覺得相當遺憾,因為我們需要有更多元化的服務,並且是翻轉專業權力關係或者更生活化、以障礙者為主體的工作模式。我會先做這個釋疑是:從作者的參與體驗可以感受到這個單位應該剛開始設立,可能也不太知道會所實際上是什麼,他們正在摸索,然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其實不論是不是會所,都值得我們聽進去,承認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並且修正我們的服務。

 

作者提出了五點感受,以下是我的經驗、看見、設想與反思,也不見得是正解,所以歡迎留言討論喔!

raw-image

這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來思考,首先是打掃的意義、第二是如何誇獎、第三創造更多有趣有意思的工作類型(糟糕!我猜這又是篇長文,但我其實沒時間寫)

一、打掃、整理環境的意義

我猜作者還在參與會所體驗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是怎麼讓還未加入會所,還在體驗期的會員認識他為何要進行這份工作呢?還有會所強調的自願性,我們怎麼讓會員知道他可以選擇不要做這個工作跟知道他更有興趣做些什麼呢?

我們可以在部門會議選擇工作時,對於準會員有更多說明,像是白板上的所有工作,全部是依你意願去選擇,你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以會所模式跟其它復健場所之不同處在於:在復健場所比較不能隨時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以清潔工作來說是為了復健及工作訓練,然而在會所裡我們之所以做清潔工作,是因為這裡是我們生活的場所,就像我們的家髒亂了,我們會整理、打掃,是因為我們在乎這個地方的環境,是因為我們希望來的夥伴享受一個好的環境,而你怎麼想呢?你是個愛乾淨的人嗎?或者其實你本來就不太在乎這些事情呢?那如果你在乎的話,你願意跟我一起打掃這裡嗎?又或者你還需要熟悉這裡才能思考與做決定也沒關係。

    在會所會員不是被幫助的人,也不是來復健與治療的,而是來成為我們的夥伴,跟我們一起經營會所的,因此在他開始體驗時,我們就要去認識他的想法、經驗,而我們也說出我們為何而做及會所的不同處在哪裡,這些都在創造更好的體驗與經驗的交換。

    第二層,進化中的人類讓稱讚這件事變成是門藝術。如何讚美人或不去讚美本身應該就可以是門心理學吧!同樣是從事完成一份會議紀錄,對A可以大力稱讚,因為你知道他做了多少努力才完成這件事;但對B可能要留意這會不會對他從事下一次會議紀錄時成為他的壓力,導致他適得其反或者拒絕去做;對能力好的C則是受不了有人當他做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且是他周圍的人(或競爭者或非精神疾病經驗者)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時,卻搞不清楚狀況的稱讚他,反而會招來他的厭惡,這反而讓他感受到被瞧不起,不論是因為他是精障者被瞧不起,或者覺得他沒有能力本身都是。其實我也會在其它身心障礙服務的場所看到把身心障礙者弱化而來的誇獎,好啦!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充斥著,我們真的要去覺察我們的讚美本身帶著什麼樣的姿態呀!

    有時工作者是想藉由誇獎去建立服務對象的自信心,因此我們關注的地方反而變成是我們有沒有讚美服務對象,目光其實是在我們有沒有做這件事,而不是對方的感受是什麼?對方如何理解他做了什麼得到這樣的讚美?他理解到這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事情嗎,即使這是很小的事。他能意會到我們的讚美的意涵嗎?我們有意會到他對於讚美的需求跟其他人的不同在哪裡嗎?

    第三層是我們需要創作更多類型的會務工作,讓不同能力、興趣與工作目標的人,有機會嘗試更有挑戰性、創造力及帶來連結的工作型態,直覺上作者是有以上特質的人。我現在到各個地方外督,會嘗試跟各會所討論,將工作分類,對會員來說哪些工作有趣性、學習性、重要性、意義性,其實就是檢視並找出哪些工作會讓人期待及興奮,哪些工作無聊乏味而乏人問津。

 

raw-image

非常缺少雙方的脈絡,可能會有落差,但我還是試著想像出做為工作者或組織可以的行動。

作者應該是個對關係品質很要求的人,也需要自己被當作一個人而不只是病人或服務對象被對待吧!我想他在醫療、社福裡面對專業工作者可能相對容易失落,比較難以他期待的方式被回應,以「畢竟他們關心我也只是出於工作」,而工作者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可能也會感到挫折,因為還是想要好好對待,只是某些需求超過如果你是以職業或專業角色所能提供的,而這我覺得不在於兩者之間的問題,只是這需要更多脈絡才能回應。

在體驗期的準會員,我們可以做的是讓對方可以預期有哪些會議、活動、工作內容可以參與,安排幾次收整體驗的討論,其實體驗者很容易帶入他們在學校、在醫院、在復健機構的參與經驗,比較是習慣在服務中感受到被服務、被幫助的感覺,然而在會所的參與方式是讓會員成為被會所、同儕、職員需要的人,這會形成在經驗上預期的落差-沒有被幫助到,我們在發展或探索新型的服務模式,並且連我們也正在認識這個模式時,我們要知道這個經驗的落差可能會導致我們連接不到這個人,或這個人接不上這裡,我們要敏感於此,即使無法在當下發現,事後我們仍可以回應的。不過也必須說,我們也不總是可以留意到所有關係的細微處,工作者並非完人,但從經驗裡提煉出這些才是真正的專業,又或者不以專業視之,則是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頭。

註:半夜在床上準備睡覺,看見朋友丟的文章,害我睡不著,起來寫寫,走筆至此感到昏沈,上應該還要修,下之後再繼續寫

avatar-img
6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福貝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在第一章起始就強調要跟赤貧者在一起,其實是來自於信仰的追求,而這信仰是很深的世俗同理及追隨基督神性的追求的同時存在,成為一個不僅是內在靈性,也是外在革命性的行動。 與最貧窮的人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特別要緊的是「分享他們的希望」,理解他們如何想方設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如何奮力擺脫過分的剝削
其實我會非常支持在修母法、子法時就要去處理各方矛盾、困難。 但經驗過幾個不同法規的修法,我覺得是國家在修法程序、方法上不夠周延,讓修法並不等同於重新分配與加大該配有之合理資源,更進一步是並未再設定好行政指揮的權責,修正各行政、執行系統及系統間的建置、需求與難行處,同時行政機關業務繁雜及人員不足、立法
當知道會所的朋友不能來探望時,好像生命的掌控權在別人手中,沒有自主權,我生病了,我需要支援,我需要支持,我需要陪伴,我需要同儕,哪一個住院的病人不希望有人關心。 會所的人來的話,可以跟職員、好朋友們談天,降低在住院期間的那一種孤單且痛苦的感覺,一起笑,一起哭,畢竟精障者也是有血、有淚、有感情,雖然我
可不可以不要讓住院的人因選擇住院而成為孤島。 對我來說,我就只是想去陪陪他說話,讓他跟他原本的世界有所連結,讓他感覺到他不是一個人孤伶伶的去住院,有人在醫院外等他。 其實我只是要關心一個因寂寞而累、#因疾病而受苦的朋友或服務對象呀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當一個人進入精神危機,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是出現別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時,精神障礙者和周圍親近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難以溝通、關係緊張。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在日常生活裡他要隨時隨地去面對聲音對他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在不得志、在逆
那些我藏在心裡不輕易的言說,他們直接而真誠的表現出來,他們把自己最裡面的部份挖了出來,可是我看見的不只是他,還有我,這些所有的生命經驗裡藏著巨大的寶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裡赤裸的說了出來,個人在世界裡真實的遭遇是什麼,這些受苦與前進也在這裡,如果我們真的看見這些,懂得面對人們的受苦處境,會是社會進
這本書在第一章起始就強調要跟赤貧者在一起,其實是來自於信仰的追求,而這信仰是很深的世俗同理及追隨基督神性的追求的同時存在,成為一個不僅是內在靈性,也是外在革命性的行動。 與最貧窮的人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特別要緊的是「分享他們的希望」,理解他們如何想方設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如何奮力擺脫過分的剝削
其實我會非常支持在修母法、子法時就要去處理各方矛盾、困難。 但經驗過幾個不同法規的修法,我覺得是國家在修法程序、方法上不夠周延,讓修法並不等同於重新分配與加大該配有之合理資源,更進一步是並未再設定好行政指揮的權責,修正各行政、執行系統及系統間的建置、需求與難行處,同時行政機關業務繁雜及人員不足、立法
當知道會所的朋友不能來探望時,好像生命的掌控權在別人手中,沒有自主權,我生病了,我需要支援,我需要支持,我需要陪伴,我需要同儕,哪一個住院的病人不希望有人關心。 會所的人來的話,可以跟職員、好朋友們談天,降低在住院期間的那一種孤單且痛苦的感覺,一起笑,一起哭,畢竟精障者也是有血、有淚、有感情,雖然我
可不可以不要讓住院的人因選擇住院而成為孤島。 對我來說,我就只是想去陪陪他說話,讓他跟他原本的世界有所連結,讓他感覺到他不是一個人孤伶伶的去住院,有人在醫院外等他。 其實我只是要關心一個因寂寞而累、#因疾病而受苦的朋友或服務對象呀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當一個人進入精神危機,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是出現別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時,精神障礙者和周圍親近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難以溝通、關係緊張。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在日常生活裡他要隨時隨地去面對聲音對他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在不得志、在逆
那些我藏在心裡不輕易的言說,他們直接而真誠的表現出來,他們把自己最裡面的部份挖了出來,可是我看見的不只是他,還有我,這些所有的生命經驗裡藏著巨大的寶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裡赤裸的說了出來,個人在世界裡真實的遭遇是什麼,這些受苦與前進也在這裡,如果我們真的看見這些,懂得面對人們的受苦處境,會是社會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雖然我上一篇說會所模式的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在經歷過會所模式之後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會所的理念是不把人當病人,這當然很好,但是不是每個人功能都很高、狀況都很好,有些人就是當下正在被情緒困擾、被妄想、幻聽等等症狀困擾,當會所的職員沒有一點精神疾病的知識,就會比較無法同理,在帶會員做事的過程把精障
Thumbnail
真福之家以「會所模式」支持精神疾病經驗者, 並根據國際會所準則運作,目的為共同經營一個社群。 簡單介紹一下會所,我們不同於傳統社福服務模式,我們將服務對象稱之為「會員」,而會所內也沒有所謂的社工/老師/個管員等,統一稱之為「職員」,平常相處多以本名或綽號相稱。
Thumbnail
你試過在一個地方待了很久,每天都透不過氣,像是被幾條繩子勒著頸,快要窒息死亡卻又無力自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一天天衰亡,看著精力逐點逐點流逝,並對所有事物均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動力嗎? 你試過每天都面對極大精神壓力,每天無緣無故被罵,一人在做不知多少人做的事,沒有任何休息時間,沒有任何私人空間,24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不知道需求的服務是一種自嗨。我們的分成兩個服務類別,一個是簡單家訪,另一個是打掃環境。服務有點像一份田野調查,需要細細的感受當地的環境和人文,需要更長期的了解和觀察,需要真正認識、愛上一個地方,才可以真正服務到社區。 我選擇的是打掃組。因著我的專業和其他任務分組,我希望更了解這
Thumbnail
在職重服務中,強化就業準備度有助於身障者進入一般職場穩定工作。本文探討了為什麼需要就業準備、如何進行就業準備、必要的就業準備項目、準備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就業等問題。
Thumbnail
職業重建服務(職重服務)是協助身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的一連串服務。從服務的不同階段來看,能夠明確地清楚到每個專業人員在其角色中所發揮的功能,一起來逐步將服務對象往前推,因信念聚攏的職重團隊成就職重宇宙。
Thumbnail
所有的服務,一切的開始,都始於建立關係,特別是一段目的為促進一個從沒想過要改變的人花力氣改變現狀的服務。抗拒障礙身份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進入職重服務中,如何從堅決拒絕到願意開啟合作?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雖然我上一篇說會所模式的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在經歷過會所模式之後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會所的理念是不把人當病人,這當然很好,但是不是每個人功能都很高、狀況都很好,有些人就是當下正在被情緒困擾、被妄想、幻聽等等症狀困擾,當會所的職員沒有一點精神疾病的知識,就會比較無法同理,在帶會員做事的過程把精障
Thumbnail
真福之家以「會所模式」支持精神疾病經驗者, 並根據國際會所準則運作,目的為共同經營一個社群。 簡單介紹一下會所,我們不同於傳統社福服務模式,我們將服務對象稱之為「會員」,而會所內也沒有所謂的社工/老師/個管員等,統一稱之為「職員」,平常相處多以本名或綽號相稱。
Thumbnail
你試過在一個地方待了很久,每天都透不過氣,像是被幾條繩子勒著頸,快要窒息死亡卻又無力自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一天天衰亡,看著精力逐點逐點流逝,並對所有事物均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動力嗎? 你試過每天都面對極大精神壓力,每天無緣無故被罵,一人在做不知多少人做的事,沒有任何休息時間,沒有任何私人空間,24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不知道需求的服務是一種自嗨。我們的分成兩個服務類別,一個是簡單家訪,另一個是打掃環境。服務有點像一份田野調查,需要細細的感受當地的環境和人文,需要更長期的了解和觀察,需要真正認識、愛上一個地方,才可以真正服務到社區。 我選擇的是打掃組。因著我的專業和其他任務分組,我希望更了解這
Thumbnail
在職重服務中,強化就業準備度有助於身障者進入一般職場穩定工作。本文探討了為什麼需要就業準備、如何進行就業準備、必要的就業準備項目、準備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就業等問題。
Thumbnail
職業重建服務(職重服務)是協助身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的一連串服務。從服務的不同階段來看,能夠明確地清楚到每個專業人員在其角色中所發揮的功能,一起來逐步將服務對象往前推,因信念聚攏的職重團隊成就職重宇宙。
Thumbnail
所有的服務,一切的開始,都始於建立關係,特別是一段目的為促進一個從沒想過要改變的人花力氣改變現狀的服務。抗拒障礙身份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進入職重服務中,如何從堅決拒絕到願意開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