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9L8第二正發此心分三 ~ P222L3亦需發起如是之心
關注別人可能是我們沒經驗的事,
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寸步難行,
好像不會走路一樣,很不習慣,
但是試著起步吧!
早晚有一天要學會這個,
因為我們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
那麼就從我們身邊的人,
甚至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
關注他們的生命吧!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曾經有著這樣一個人,會為了你而奮不顧身......
又或許,你也正是那個奮不顧身的其中之一 💕
真如老師說 :因為母親的存在,更相信這世上有佛菩薩的存在。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19L8第二正發此心分三 ~ P222L3亦需發起如是之心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5b&st1=336&af2=96a&et2=1764
巳一、修慈 分五
午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
午三、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
午四、修習次第
午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午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二、正發希求利他之心
正式發起希求利他之心,修法有三:(一)修習慈心(二)修習悲心 (三)修習增上意樂。
(一) 修習慈心
修慈心時所緣對象,包括一切缺乏安樂的有情。修慈時,心理該怎麼安立?可分三個層次思惟:(1)怎麼樣讓他得到安樂?(2)真心希望他能獲得安樂;(3)應當由我來為他成辦安樂。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 ① 慈心利益之量 ② 慈心的功德種類
① -1慈勝廣大財供
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修慈心的殊勝利益。《三摩地王經》中說:「普遍且毫無遺漏地在無量俱胝的剎土,以無量的上妙供養物,恆常供養一切諸佛,所獲功德還不及修慈心的功德之一分。」這是說,相較以極廣大供物對究竟福田恆長時間修供養所獲功德,不及修慈心的功德之一分。
師父開示:
現在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結果呢,這個時候,你卻在增長什麼?增長的無上大菩提的功德。
所以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剛才說的,眼前馬上讓你感受到。讓你感受到的話,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的確這麼好!」心裡面就願意、樂意地推動。然後呢,再引佛經上面,所以原來實際上這個東西這麼個好法啊!這是雙重的力量。這我們平常你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
① -2慈勝廣修梵行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比丘入滅定樂。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中說:「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佛國名為千莊嚴世界,佛土眾生常居安樂,就像比丘入寂滅禪定般的身心安樂。假設在此佛土,以百千俱胝年的時間修持清淨梵行;相較於投生在穢土,乃至於僅一彈指的短暫時間裡,緣念一切有情而發起慈心,後者的福德遠遠超過前者,更何況其日夜都安住於修慈心的功德中?」
② 慈心的功德種類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
《寶鬘論》中也說:「每日在早、中、晚的三個時段,不間斷地以三百罐飲食布施,其福德還比不上在片刻時間裡,對一切有情修慈心所累積的福德於一分。
修慈具有八種功德,即:(1)天人慈愛,(2) 天人恆常守護,(3)內心喜樂,(4)身體安樂,(5)毒不能傷,(6)刀杖不害,(7)無勞事成,(8)將來生到梵世間。透過常時修學慈心,最終也可以得到解脫,但在尚未獲得解脫之前,修習慈心就能獲得上述的『慈法八德』。」
如果具有慈心,天人自然聚集身邊、慈愛守護,自然它樣樣東西都來了。就像佛陀也是以慈力擊敗魔軍,所以慈心是一切守護中最殊勝的守護。
午三、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
故雖難生然須勵力。《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所以慈心雖然難以生起,仍然要努力策發它。
《集學論》中說,應當用心思惟《金光明經》中所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最起碼也要多讀誦幾次,緣想這段文義:「願金光勝鼓所生的殊勝妙音,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中,凡聞此鼓音的有情,無論是受惡趣苦、 閻羅苦,或人道中求不得苦的眾生,其苦皆能息滅。」
午四、修習次第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修學慈心的次第:應當先緣親人而修、其次對中庸者修、再次是對怨敵而修,最後才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慈心。
午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修習的方法:先數數思惟思惟觀察有情為世間上面種種苦苦所苦的道理,由此引發願拔其苦的悲憫心(因為你已經曉得這些都是你的母親啊!然後你看見那個母親受這麼多苦啊,你的不忍的心就生起來了,你要救濟她的心啊,就生起來啦!)。然後再數數思惟有情普遍缺乏有漏、無漏的快樂,反覆思惟他們欠缺快樂的道理之後,願施與他們安樂的慈心便會任運而生。進一步,再以觀想的方式,作意將種種妙樂轉施有情,希望他們獲得快樂。以上即為修慈心之方便。
師父舉喻來說明這裡的"任運"
看見她這麼苦,然後你要報她的恩,當然你要種種方法,就給她快樂嘛,這個自然而然你看見她的苦嘛,你就生起來。就像母親看見那個兒子苦,不要想:「欸,我要不要把那個兒子怎麼弄啊?」她完全自然而然反應的,叫「任運」。當我們如果如理去修學的話,也一定能夠任運自然產生。
巳二、修悲 分六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午三、真實修行之理
午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二) 修習悲心
修悲時,悲心的所緣是包括所有被苦苦、壞苦、行苦,在三苦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悲心現起的行相也有三種層次: (1)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苦;(2)希望他能遠離種種苦;(3)我願意承擔他遠離種種痛苦的責任。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修悲的次第 (與修慈相同) ,是先緣親友修、次緣中庸者修、再緣怨敵而修;如果修到對怨敵也能視同親友一般,生起平等心,則最後遍緣十方一切有情而修悲心。
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花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所以,修平等捨、慈心、悲心時,都須要各別依序分為三種對境(親、中、怨)來修,這個次第是蓮花戒論師依循《阿毘達磨經》所提出來的修持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修習次第。
如果沒有先這樣一一分別 來修,而是一開始就緣一切有情而修,那麼雖然好像生起了量,但只要思惟個別有情的話,會發現實際上一無所生。所以這點非常重要。
反過來,如果對個別有情都已經能生起如前所說心意轉變的覺受,有了這個質,然後漸次增多、趨穩,最後再緣總相而修。這樣將來不論碰到什麼情況,任緣總、別,都能生起清淨心。
午三、真實修行之理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修習悲心的方法。
正修時,應思惟一切如母有情正墮在生死苦海中,承受著輪迴總苦(八苦、六苦、三苦)、以及六道的別苦。苦之行相,前已說訖。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說.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假定修中士道時,就已經生起想要離苦的出離心,比照自心,現在要修為一切有情拔苦的悲心就容易生起。對於痛苦的解脫,如果只緣著自身上思惟,容易生起出離心的因;若緣他人身上思惟,當能成為引發悲心的因。可是,若自己都沒有體會到輪迴苦,沒有生起真實欲出離欲拔苦之心,卻想從他人身上引發起悲心,是做不到的。
以上簡單說明修習的綱要,詳細內容可以參閱《菩薩地》,學習觀修一百一十種苦所引發悲心的道理,心力強的人應該儘量去做。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聲聞乘是以自己出離為目標,由厭患輪迴所能現證的究竟苦諦,相較於菩薩以悲心體念眾生受苦,當然菩薩對苦的體會更加深廣。若以無量法門觀察「輪迴之苦」的道理,了解得愈深入,慈心和悲心的力道也愈強烈。若能經常思惟眾生受苦,慈悲心自然猛利堅固。千萬不要學了一點皮毛就覺得滿足,隨便捨棄大論典的內涵,這樣會使修習力也變得極為微弱。
午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前面說過發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根本,而大悲心又是菩提心的根本。我們應先善巧思惟分別這些法義,了解怎麼修,並以觀察智數數思惟抉擇,這樣才能慢慢生起證量。如果對所要修學的義理未能善巧分別,只是依著情緒所產生某些覺受,就覺得很歡喜,那並不是真正的修學,也根本沒有好處。(真正的大乘佛法,連影子都還沒碰到,卻把我們最寶貴的暇滿人身浪費掉了,非常可惜!) 不管修什麼法,修行道理都一樣,我們一定要懂得。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修悲心的量要到什麼程度?《修次初篇》說:「修悲心的量要到看一切有情就像自己最悅意的愛子,當他身不安樂,父母親會一心一意想要為他去除痛苦;這種欲令離苦的悲心,不需思慮,就任運生起,與本性相應而轉。這種時時刻刻想為一切有情根除其苦的悲心,即是悲心圓滿,這又稱為大悲心。」此說明最心愛幼兒若有痛苦,母親心中生起多少悲痛,就有多少悲心的量。如果對一切有情,都能任運生起悲心,就是圓滿大悲心的體相。同樣地,悲,是去除他的痛苦;慈,是給他快樂。生起大慈的量,以大悲生起之例,也當同理了知。
又彼論插敘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修次初篇》又說:「由於修大悲的力量,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希望成就無上佛果。這種已和自性相應的菩提心,不須特別策發,就能自然生起。」此說明大悲心是生出「菩提願心」的因,而要生起大悲心,須以前面所說的大慈作為基礎。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分五:
① 初發心須具足如上之量 ② 斷除獲得發心的增上慢後,將菩提心做為教授中心勤修 ③ 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儀軌受願行菩薩戒 ④ 以菩提心獲得佛果之理是中觀唯識大論所說 ⑤ 菩薩與聲緣修悲無量心之差別
① 初發心須具足如上之量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由此可知,大菩提心發起的量,並非針對聖位菩薩而言,而是初發意的菩薩就要這樣修的。《攝大乘論》也說:「徹底圓滿、清淨的增上心力(增上意樂)不斷努力堅固以後,還要昇進,這就是初業菩薩要修三大阿僧衹劫剛開始的時候,所要修的菩提心之量。」初業菩薩經無數劫修行,最初也必須以任運發起菩提心作為根本而修。
與師父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