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繫詞「是」的虛構
三
如前述,我們認為上古漢語很可能是一個純粹的零繫詞語言。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察﹕
這個見地最早見於王力發表於1937年的〈中國語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一文﹕
「表詞」一語,出自《馬氏文通》,王力沿用,但馬建忠沒有為「表詞」專立界說﹔我懷疑馬建忠也已注意到古漢語不用或少用繫詞,因此引入「表詞」一語以取代或呼應歐語屈折特性中的「謂語」。
另立名目的原因在於屈折語普遍建基於一個主謂語結構之上,而這樣的一個結構需用繫動詞以串聯主語與謂語,但上古漢語並無這樣的繫詞 (除非我們勉強將「也」字算作繫動詞﹗)。
就上古漢語而言,正因為其基本句式的語構不按主謂語結構建立,因此無需繫詞,亦因此而有表詞近乎形容詞的語構功能現象。
然而根據我們的分析,表語可有 n/n 的語構型,但也可有語構型 s/n,視乎其在該句中所佔據的位置。
歸根究底,明白到這一點,我們便無需為漢語有無繫詞而繼續爭論不休,因為問題的核心不是上古漢語有無繫詞,而是上古漢語的語構結構是否需要繫詞﹔再進一步說,如果上古漢語語構無需繫詞,那麼這樣的一個結構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結構﹖
本書試圖解決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106
_________
106 有關研究繫詞的歷史發展,解永植的《中古漢語判斷句研究》有詳盡的論述,讀者可讀一下該書的一至四章。我們要做的是不一樣的工作。就歷史發展而論,大概的情況正如解植永觀察所得,自第一部漢語語法學專著《馬氏文通》誕生,到20世紀30年代,涉及判斷句的有關論述主要圍繞繫詞展開。繫詞是這樣進入漢語語言學者的視野之中,但有關研究卻術語亂雜﹑名目繁多﹑範圍廣泛。1937年,王力的《中國文法中的繫詞》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疏理,而1958年的《漢語史稿》則重新界定了繫詞,認為繫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謂語聯繫於主語的詞,並且指出漢語中真正的繫詞只有一個「是」字,基本上結束了繫詞研究中的混亂狀態。[解植永 2011: 1] 此後,繫詞的討論一方面獨立起來,另一方面則開始受到漢語 (中國) 哲學工作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