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得選出正確答案,而是得讓自己的選擇變正確
經過前幾篇和原生家庭相關的文章後,我後來又想了想,我在每個階段中會扮演各種角色:兒子、丈夫、父親。這些角色看似分開,卻彼此交織,塑造了我們的生活與價值觀。而我,正努力在這三重身分中尋找平衡,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前陣子,我在和妻子討論孩子教育問題時,接觸到了一個溝通公式:「I message」。這個公式強調用「我感覺」、「我擔心」、「我希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而不是指責或批評對方。這讓我不禁反思,如果早些年就懂得這樣的溝通方式,或許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會比現在更好。
以下是我對於這三個角色的掙扎與省思。
作為一個兒子,我曾認為孝順就是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並在生活中展現他們教導的家教。但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孝順」並不僅是被動地接受父母的期待,而是需要主動思考:我想成為怎麼樣的兒子?為什麼?在這個角色中,我感覺如何?
如果可以回到學生時代,我會希望自己能更早地問自己這些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遵循父母的指引,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因為,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自己的定位時,才能在孝順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
當我從兒子的角色轉變為丈夫時,我曾經有過一個理想的畫面:「我要成為一個支持妻子去嘗試任何事情的丈夫,無論她想做什麼或不想做什麼,我都希望自己能提供足夠的資源,無論是金錢還是時間。」
當初有過的想像,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太急著想要補充好在金錢上的資源,導致反而離我所預想的,被現實拉開了更大的距離,然後又為了想要彌補,本該專注於自己老婆身上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我該如何去彌補的想法裡面。而這邊我想要提倡一點,當了別人的另外一半,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要強調,當一個讓另一半與自己原生家庭的橋樑,是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
在這個角色中,我開始思考:我該如何發揮自己的「超能力」?這裡的「超能力」不是指那些難以達成的事情,而是我應該努力發揮的能力,例如:
我也試著避免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轍,比如情緒霸凌、逃避問題或採取極端行為。當我不小心陷入這些模式時,我非常感謝我的老婆,她總是適時地提醒我,並與我一起想辦法調整。
對於身為父親角色的期待,我是期待小孩健康長大就好。然後期待自己,能夠與老婆在當他的榜樣之於,還可以陪他一起探索未知,尋找熱愛,認識自己。
我知道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有難處還有沒辦法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但是焦躁的心會更讓人迷失,可以向我一樣,從紀錄開始,來一場自己和自己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