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讓我們如此做個總結﹕主謂語結構需要一個繫詞,函子/論元結構無需繫詞﹔就是這麼簡單。
「είναι」(英﹕be﹔漢﹕是) 是古希臘語中的一個事實,然而卻是自然語言中的一個偶然。
巴門尼德或亞里士多德或古希臘哲學家們從「είναι」造出「Τί ην είναι」118 這樣的一個詞,或從「εἰμί」做出「onsia」119,也僅僅是古希臘語容許的一個語言現象,以及自然語言中的一個偶然。
古希臘語 (或任一自然語言) 的詞彙中存在某一個語詞,僅就此而言,並不因而便有一個相對應的現實 (現實世界中的一個指稱)。
「sein」(繫動詞「是」) 是德語中的一個事實,將開頭第一個字母大寫變成名詞「Sein」也是德語中的一個事實,但就自然語言來說,儘管海德格認為只有希臘語及德語才是哲學語言,「das Sein」(存在) 和它的形而上學卻是一個偶然。
不能僅僅因為古希臘語碰巧有使用繫詞「είναι」的習慣而致使亞里士多德基於種種哲學的原因關注其中一種句式 —— 即主語+謂語結構 —— 便認為「S 是 P」句式具有某種邏輯優先性。
作為一個偶然的語言現象,繫詞本身說明不了什麼邏輯機制,因之而起的形而上學亦很可能僅僅是個出於虛構的誤會。
__________
118 Being qua being 或存在之為存在。
119 Existence, underlying subject 或存在,下墊主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