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有高達近八成的長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有機會做好和解,修復關係,不留下遺憾。
那麼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和解是回顧生命歷程,跟自己以及自己在意的人道謝,道歉,或道愛,及時表達深藏內心的話,那麼心中的負擔才能放下,不管是不是能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都能讓自己減輕悔恨,解開老是糾纏自己的心結。
佛教認為生命無常,萬物都來自於因緣聚合,我們會遇到「順」的因緣,也會有「逆」的因緣,但是如果能轉念,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觀點改變,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過往的經歷,那麼逆的因緣也會變成好因緣。
如何改變觀點?
如禪宗大師所說的:「要轉變某樣事物之前,一定要先對其感謝,祝福、否則無法將之轉變。」
當然,我知道有的人運氣很差,人生境遇很淒慘,要他們對一切感謝,好像是強人所難。但是,物理學天才霍金的心情或許可以讓我們當參考。
有一次在研究會空檔,有位女記者抓住機會問霍金:「盧伽雷氏症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您會不會認為命運對您太殘酷了?」
霍金回答:「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段話是霍金用著僅剩一根還能活動的手指頭,在鍵盤敲下的。
霍金的確有理由怨恨老天爺,為何讓他在二十多歲大好青春歲月時就罹患這種令人絕望的病,但是他能以這種高度殘障的身體卻不在科學上創造出奇蹟式的貢獻,我想,他有這種「對一切感恩」的心情,才能滋生出無比的生命力量,戰勝身體的限制。
(二)和解就是接受一切,然後放下
如果我們還是覺得感謝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很難的話,或許可以先試著原諒。
我知道原諒說來簡單,但是要做到很難。
我們都知道報復無濟於事,就像莎士比亞說:「我寬恕所有人,儘管人們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仍然和他們和好,我絕不用黑色的怨恨來建造我的墳墓。」我們也瞭解,只有寬恕能讓自己內心平靜。但是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很難,假如別人深深傷害了我們,或者毀掉了我們最寶貴的心愛事物時,要原諒就真的很不容易。
要說道理很簡單,但是要讓人從知道到體會,也就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往往需要引領,讓我們有機會跳脫自己的視野與意識,來回看自己的反應,是的,痛苦是這麼的令人無法承受,情緒淹沒了我們的理性,任何人在這個時代都有可能面臨被有意無意的傷害,被陷害、背叛,我們沒做錯任何事情卻陷入悲慘的處境,我們無法理解上蒼的旨意,我們更無法感恩這個讓我遭遇這一切的世界,是的,人生很多時候要快樂是這麼的困難。
達賴喇嘛了解大家的困惑:「當世界充斥著那麼多的憂傷和磨難,如何可以活在喜悅當中?」他回答:「的確,很多事令人沮喪,我們也無能為力,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忘了用更全面的觀點來看,世界上存在很黑暗的事情,但同時也有很多更光明的事情。」
不管什麼原因,當我們真的無法原諒那個觸犯我們的人時,那些負面情緒只會不斷地傷害我們。
怨恨的念頭,就好像我們自己服毒,卻希望對方會死掉一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讓自己不好過。
將潛藏在內心的創痛與傷害,這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經驗重新梳理,不必否認,也不能忽視或放大,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然後原諒,之後就可以真正放手,不讓那些記憶啃蝕我們的心靈。
接受一切,意指學習放下,不再執著追求非達成什麼目標不可,也指接受命運給我們的安排,即便如始終懷抱著救世理想勇敢精進的孔子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提醒:「你放鬆手掌,然後滑落,進入偉大傑作之中。」是的,不要對抗,接受事實,順流而下,不要執著於非得如何不可的控制欲望。
有人活得很不開心,因為無法接受改變,比如說,我們最好學著接受年紀漸長後身體的衰敗,感謝現在還能夠做得到的事,願意如此,就能享受生命不同階段賦予我們的體會,但假如我們否認,試圖抗拒,甚至想要對抗時,不禁於事無補,增加痛苦,還會錯失當下美好的事物。
對所有與我們相遇的人與一切事物表達感激,不代表我們的人生是完美的,而是表示我們充分意識到自己獲得的祝福。
德國神學家埃克哈特曾表示:「如果你在生命中唯一會說的祈禱詞是謝謝,那也就夠了!」
當我們還在猶豫著如何去進行我們的「和解」課題時,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寫的這段話可以供我們參考:「沒有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可以用一生的光陰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仰賴希望;在片段的歷史之窗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真、善、美,所以我們必須倚賴信仰;無論再怎麼崇高,沒有什麼工作是可以靠一個人獨力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心存愛;從人己不同的立場出發,沒有什麼美德可以獲得一致的認可,所以我們必須仰賴最終的愛―學會寬恕和原諒。」
索甲仁波切曾說:「為了幫助你原諒自己,要記住曾經做過的善事,原諒你生命中的每個人,向你曾經傷害過的每一個人請求原諒。」
(三)和解,然後一坐即忘
禪宗有句話叫做─「坐忘」,也就是一坐即忘,意思是透過坐禪,慮除心中的雜念,也提醒我們,「遺忘」或許才是好好過生活的訣竅。
我們常勸人「不要想太多」,那似乎意謂那還是要由人耗費力氣去阻隔那些會煩亂我們心情的事,但假如能有「坐忘」的境界,一切都忘了,沒有動機,像自然萬物一樣就是自在地存在著,也就是「無心」,沒有比較的念頭,就是自然過好自己的生活。
永遠的革命象徵,切格拉瓦曾說過:「我走上了一條比記憶還長的道路,陪伴著我的,是朝聖者般的孤獨,我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卻充滿了悲苦。」
多年來我一直好奇,這個讓革命家悲苦的是那些記憶?是受苦的民眾還是背離的同志? 如果有一本筆記本,只要在上面寫下任何想忘掉的事情,記憶就從此消失,該會是多好?
但是這種魔法只能存在小說跟電影裡,在現實生活中,假如我們提醒自己該忘記某件事某個人,其實只會讓自己更容易想起來。
但是大腦天生的遺忘和選擇性記憶,卻是大自然使人可以繼續活下去的重要機制,我們選擇對我們重要的東西去注意,同時也忘記使自己痛苦的事。
遺忘也有很大的優點,對一些美好的事物,彷彿初次相遇,可以重新再享受最初的心動。
對許多人而言,記憶不只是個人所擁有的,家人跟朋友,是與我們擁有共同回憶的人,對於美好的經驗,也唯有跟所愛的人一起分享才有意義。因此,當共享這些記憶的人已經不在,往往這些美好的記憶就變成了負擔,因為它提醒我們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不過,有許多科學研究證明,大多數人年齡愈大會愈快樂,主要原因是選擇性的遺忘,這應該可以算是年長者的智慧。換句話說,我們無法控制過去發生在自己人生裡的事情,但是我們卻能夠聰明的將那些不幸慢慢地淡忘掉,細節愈來愈模糊,也不再去回想了;或者用另外非常正面的角度來重新詮釋那些事。
當然,大腦這種能力並不只有年長者擁有,各年齡層的人在面對太大的痛苦或屈辱時,有些人的大腦也能發揮這種自我保護的功能。
學者這麼解釋大腦這種「特異功能」,在我們四十多歲時,記得職場上犯過的所有錯誤是有好處的,因為這可以記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但是到了九十多歲,最好是全都忘了,因為記得那些事只是徒然增添心煩;就像中年時必須知道那個人是會背後暗算你的小人,但是到了老年時忘了早年的仇人其實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這種自我保護的大腦功能,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強度不同,有些人,或者有些民族,比其他人更能夠記住痛苦,但是若能懂得遺忘痛苦,只保留美好記憶,就能夠享有幸福且平靜的心寧。
與自己和解最終目的為了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如大文豪馬可吐溫說的:「人生苦短,時間根本不夠用。不值得浪費時間在爭執、道歉、心碎跟解釋上,人生只值得用來「愛」。人生就這麼短短一瞬,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也不要辜負。」
是的,人生啊,只值得用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