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台灣發展最早的三個港埠。但很少人知道,在艋舺(萬華)興起之前,更早說法是「一府二鹿三新莊」。新莊才是北台灣最繁華的港市。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漢人渡海來台拓荒開墾,由於新莊平原腹地遼闊、土壤肥沃,又有大嵙崁溪(大漢溪)可灌溉農田,漢人紛紛湧入形成市街,於是這個新興的聚落,就被稱作「新莊」。
新莊慈祐宮前的河港碼頭,是新莊對外的門戶,當時中國往來船隻都是停靠新莊,舟楫熙攘,商賈雲集,新莊成了淡水河流域農產貨物的集散中心。
有句話「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就是在描述當年新莊的繁榮景象。
然而今日的新莊,已經很難跟水鄉農田、河港文化來做聯想了。現在新莊區人口約有42萬人,是直轄市區排行第三名。工廠林立、交通壅塞,加上政府近年推動副都心開發計畫,極力將新莊打造成北部的工業重鎮。
來吧!跟著鴨子老師,從一條被遺忘的水圳,細數新莊三百年的興衰起落,展開一場新莊尋根之旅吧!
【百年水圳-後村圳】
新莊、三重一帶昔稱興直堡,因位於興直山(觀音山)腳下而得名。 新莊有一條被遺忘的水圳,叫「後村圳」,它曾是灌溉興直堡農田的重要水利設施。
古時農夫耕種,只能「看天吃飯」,靠著埤塘來灌溉,收穫量有限,因此急需一條常流穩定的水圳,以拓展水田稻作。
於是,張姓墾戶率先去鑿圳,但是工程不順利,圳道被洪水沖毀。 後來有一劉姓墾戶,想說撿到便宜了,便趕赴張家墾區的沖積埔地去開圳頭和圳道。 這下可惹惱了張家,不但被搶先開圳,土地還被侵占,於是跑去告官。
後來兩家分別在乾隆28年(西元1763年)及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爭先完成劉厝圳及張厝圳的開鑿工作,並順利通水。在經過四年的衝突與訴訟,終於在官方調停下達成和解。
不過由於兩家共用水源及圳道有許多重疊交錯,導致紛擾不斷,例如遇到天然災害時進水不足,或者圳頭沖毀、圳道阻塞時的修繕問題,甚至有上游農民還會堵截圳水,釀成地區性的衝突事件。
然而,當年的官府衙門其實也毫無威信,只能採取立碑示禁,說明水圳使用規範,告誡違者需逮捕等的恫嚇手段。
這座碑就是「淡分憲示禁」碑,現在仍矗立在新莊「保元宮」外的左側牆邊。
根據民俗專家鴨子老師的說法,清朝民間的處罰方式,犯錯受罰者,得掏腰包找戲班子來廟裡演戲。 大條罪的罰歌仔戲、小條的罰布袋戲;這還是運氣好的呢! 運氣差一點的直接打死在街頭...
進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米、糖的增產,水利事業成為治台後重點工作之一,為了奠定水利事業良好的基礎,於是匯整了清朝時期的張厝圳、劉厝圳、草埤及新莊平原周邊的小圳路,合併為「後村圳」,籌組「水利組合會」來統一管控水權。
不過,這場跨世紀的水源爭奪戰,可沒就此平息呢!
日本總督府在西元1919年興築了桃園大圳,引大漢溪水灌溉桃園台地廣闊的農田,導致中下游水量減少,灌溉水量不足,農民不滿而集結抗爭,要求制定取水標準。
不過,府方並沒有回應訴求,反而只是在圳尾設置一些抽水站來打水。當時,日本推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努力提升稻米產量,桃園大圳是官設埤圳,桃園農田自然是優先供水區。結果,位在下游的新莊經常缺水,灌溉困難;到了戰後,農田便日益減少。
這條擁有兩百年歷史的後村圳,在新莊轉型為工業化城鎮之後,也被埋入地下,逐漸被世人遺忘。
大漢橋下方舊圳道旁有一座「新莊英靈祠/福德宮」,保存著清同治年間的石碑,見證了新莊的開拓歷史。
中正路上有部分即是昔日的圳路(圖中白色斜線區域)。
【竹仔市碼頭-保元宮】
沿著中正路,越過思源路來到新莊路口,新莊保元宮附近昔稱「茄苳腳」,是水運碼頭所在地。尤其當時大漢溪上游盛產竹材,透過水運到附近碼頭上岸銷售,所以這裡又名「竹仔市」 。
新莊保元宮,主奉池府王爺與中壇元帥。相傳池府王爺能鎮水患、除災去疫,因新莊位於淡水河西北側凹岸,水患頻繁,乾隆41年(西元1776年)正巧有神木漂流於此,所以創建新莊保元宮,供奉池府王爺,成為碼頭工人與船伕的守護神。
新莊保元宮
保元宮建廟以來,歷經多次整修、重建、上彩繪,變得金碧輝煌,不見原貌,所以這座廟並不具備古蹟身分。
而中壇元帥,就是民間俗稱的太子爺、李哪吒,每年農曆九月九日的壽辰祝日,連續三天陣頭繞境熱鬧非凡,當天會舉行傳統過炭火儀式,俗稱「弄過火」;有別於其他廟宇,新莊保元宮以檀香粉來取代的撒鹽米之過火儀式,頗有特色,因而被指定為新北市文化資產。
【新莊廟街】
新莊因大漢溪河港之利,港口貿易繁忙,漢人沿著河岸建廟、搭屋做生意,形成熱鬧市街,俗稱「新莊廟街」,就是現今以新莊路為主的帶狀區域。
擁有三百年歷史的新莊廟街,從西側的新莊保元宮起,到東側新莊武聖廟,約一公里長的精華區段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老街上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武聖廟都已被列入歷史古蹟。老街上店鋪櫛次鱗比,白天有菜販在騎樓擺攤做生意,晚上搖身一變成了小吃夜市。
比較可惜的是,新莊廟街並沒有像大稻埕或三峽老街那樣受到重視保護,老屋多半是斑痕累累,傳統店舖商號所剩無幾,僅零星散落於狹窄巷弄間。
從新莊保元宮前方緩緩步入老街,老街西側店家較少,顯得有些冷清。
經過百年老店「阿瑞官粿店」,這裡有賣傳統手工清蒸肉圓、芋巧粿、紅龜粿等,當天現做非常美味。
接著看到一家「文山磨鋸店」,這家店應該是新莊僅存的傳統磨刀店。老闆以純手工方式幫大工師傅打磨各式各樣的生財刀具。
這家磨鉅店,我前後造訪過三次,2021年由Sindy老師帶隊前來時,有訪問老闆。老闆說了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很辛苦啦,光蹲坐就要好幾個小時。磨刀,也是磨我的青春、磨我的歲月」
新莊老街上,原本有許多的刀具研磨店,現在一家家都關閉了。
原本古色古香的紅磚造騎樓店屋群,在戰後紛紛改建為四層樓公寓,古貌盡失,相當可惜。偶有夾雜在成排公寓裡的紅磚厝,便忍不住要按下快門。
來到新莊路103號,鴨子老師停下了腳步。
老師說:「這種騎樓稱做【五腳砌】,寬幅為五英尺,大約是五個腳掌的距離,所以稱做五腳砌,他是源自英國的下午茶文化。」
甚麼,英國下午茶文化?有沒有搞錯?不是叫「閩式建築」嗎?
騎樓,閩南話稱做五腳砌、五腳基,又稱亭仔腳、露台、亭下、迴廊....等等,這些通通源自英國。(現在教改後,社會課本有寫喔!)
十八世紀,英國人來到印度東部經商,因為氣候炎熱,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在住宅前加了一個外廊來遮蔽強光,打造涼爽環境,而英國人自古就有喝下午茶的習慣,所以便在外廊喝茶兼乘涼。很快地被當地人模倣,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隨著英國在世界各地殖民勢力範圍的擴大進入各地,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
而在傳入過程中,不同地域種族的人,會各自加入本土文化元素,因此到最後,就演變成各具特色的外廊式建築了。
因此,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別再稱「閩式建築」了!
日本統治初期,總督府見到臺灣因屋舍毗連,不見天日、排水不良,衛生條件欠佳,於是在1900年9月公布「臺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細則,其中規定,街屋必須建造華南傳統的「亭仔腳」,這就是臺灣「亭仔腳」法定制度的開始。
一般一樓可以做店鋪,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做櫥窗展示,招徠生意,成為臺灣商用建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清代建築,老街還保有日本大正時期(約西元1920年代)建築,特徵為連續的拱廊騎樓
拱廊騎樓的末端,新莊路、登龍路口的宏太商店,歷史悠久,從前就是一間柑仔店。
而這裡也是昔日劉銘傳鐵路新莊「海山口車站」出口外,最熱鬧的地方。
【從河運到鐵路運輸】
清領初期,臺北盆地對外交通以舟船為主,淡水河沿岸城鎮,如淡水、八里、新莊、艋舺、大稻埕,都因港口貿易而繁榮興盛。所以一旦港口地位消失,城鎮很快就沒落了。
《淡水廳誌》記載:『大嵙崁溪,自台北起經新莊,至海山堡大溪新溪洲,約40公里,可載重二十石左右之河船。』
從康熙中期以來,新莊因盛產稻米加上港口舟船運輸便利,「社船」可直接對通廈門。從廈門買進布帛、煙、茶、日用品、建築材料等到新莊,回程時則是載滿稻米,接濟漳、泉等地的糧食不足問題,並且供應當時派駐台灣的綠營軍家眷的米糧。不過到了清嘉慶年間,因大漢溪河道淤積,大型船隻無法運行,新莊港口貿易地位,便被新興的艋舺(萬華)取代。
西元1888年劉銘傳興建臺灣鐵路,穿過新莊平原,讓沉寂的新莊再度復甦。不過這樣的榮景沒有維持太久,日治初期因鐵路改道,新莊再度失去交通優勢。
宏太商店正前方有一條「登龍街」,便是通往昔日劉銘傳鐵路「海山口」車站的站前道路,新莊國小到登龍街一帶,則是海山口車站舊址。
臺灣鐵路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其中,台北新竹線有經過新莊,中正路就是從前的鐵路,在新莊設有「海山口」站。
當時新莊是物資集散的要衝,在鐵路運行的11年當中,為新莊帶來不少的商機。
中正路就是劉銘傳鐵路的舊軌道
不過因為地勢的關係,從新莊之後要爬坡,火車只能龜速前進,甚至還會倒退嚕。
日本人治理台灣後,就覺得很奇怪,明明有火車,台灣人怎麼都不愛搭火車呢?台灣人就笑笑告訴日本人:「火車會倒退嚕,坐船卡緊啦!」日本人不相信,認為台灣人在騙肖,這當中是不是有甚麼貓膩。
於是,日本官府人員就去搭火車,結果發現,火車真的倒退嚕!老子如果搭船早就到了。這時不得不相信台灣人所講的話。
原來,這是清代鐵路設計上的錯誤。
劉銘傳鐵路的台北-新竹路線,從位在大稻埕南邊的「台北停車場」出發,往北經過台北橋後,過淡水河,經三重埔(三重)、海山口(新莊)、龜崙嶺(龜山)南行往新竹。
其中,新莊到龜山路段坡度非常大,爬坡不易且安全堪慮,再加上臺北橋當時是木造橋,屢遭颱風大水衝擊損壞。1901年,總督府決定廢除台北經新莊到桃園間的鐵路,改由台北經艋舺到桃園,結束了新莊鐵路短短11年的壽命。
新莊的繁榮,又再度畫上休止符。
◎感謝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2020/10/15
◎導覽老師:呂慶炎 ( 廣播金嗓獎入圍,古道學,日式宿舍、台灣俚語專家)
◎參考文獻:
1.爭端之圳-後村圳的故事(水利署電子報)
2.新莊英靈祠(中央研究院數位平台)
3.張吳文墾號/海山學文物展覽館
4.記憶的大排
5.新莊報導/保元宮弄過火(輔大新聞系報)
6.以脈絡設計探討騎樓文化之情境設計創作研究(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7.過盡千帆話新莊
8.日治時期家屋整理與汙物處分
9.台灣水圳文化網/中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