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常發現聯合新聞網上的新聞報導或文章出現錯字,不知道是他們的編輯人員馬虎了點,還是我們的教育真的使國文素養弱化了。約兩個多月前,讀到該報網頁評論文章有這樣的句子「黨內派系站對邊成了主因;也再度應證了當前政壇顯學」。我覺得怪怪的,不知道諸位讀友發現問題了沒?
等等,我想一想。 ([陳傳義]拍攝)
我學過「印證」一詞,文中的「應證」莫非「印證」之誤?(畢竟很多臺灣人把ㄣ與ㄥ混淆不清。)抑或另有解釋?兩者通用?於是我查了家裡三本辭典--東方出版社的、三民書局的和國語日報社的,皆未收「應證」一詞,再查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網站,也沒有。又在谷歌查找「應證」關鍵字,列在前面的卻是「印證」,然後有人明確指出「應證」錯而「印證」才對,接著是使用「應證」的文章。竟然發現<自由時報>上也用了--美大選辯論/應證「媒介及訊息」的效果。這幾天在Line群組朋友傳閱的文章中,看見「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應證了父親的話,…」。唉,連大報都不正確,普通網文更難奢求了,我很擔心若干年後,將積非成是。
「印證」一詞,在三民書局出版的《學典》和重編國語辭典的網頁上,都解釋為「相互證明」,我覺得稍嫌籠統;在中央研究院的網頁上,解釋為「後來發生的事證明特定說法為真」,似乎更具體一些。不少宗教信徒的文章談論自己的體驗「印證」了某條教義,更切合後一種解釋。其實不僅宗教,當我們從書本、師友或傳播媒體聞知一件訊息,譬如說某地風景秀麗、某食物美味可口、某表演動人有趣、某種科學規律、某些教訓等等,我們身歷其境了,感受與所聽聞的像一個模版打印般地一致,便是「印證」。
宮廟中的籤筒 (圖片取材自網路)
有人懷疑是因為搞不清楚另一個詞彙「應驗」的意涵而衍生訛誤,就跟著「應」起來了。「應驗」意指先前的預言在日後的確發生了。此處所謂的預言,不限於算命仙、星象師、某某神童或《推背圖》之類奇書的讖語,也可以是任何人的祈求與詛咒(如[竇娥]要蒼天為她的冤屈下雪哀悼),或醫師對病情與療程的預料(如古代[扁鵲]對齊桓侯的警告),或科學家對大自然的預測(如[哈雷]推算某年有一顆彗星將回歸)。如果事後的結果不合早先的宣告(像眾多的「世界末日」),那就「不驗」了。預言應驗者總被視為神奇而津津樂道,不驗者則很快被忘記。
每年春節期間,許多宮廟都會抽新一年的「國運籤」,神明們也受到臺灣社會言論自由的薰陶,大家各抒己見,預言於是多元紛陳。諸位讀友不妨等年尾時回頭檢視,有多少「應驗」?又有多少「不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