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能量守恆的發現
李薇的研究逐漸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她內心知道,這些發現還遠遠不足以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雖然她的研究揭示了電子書對大腦的負面影響,但她始終感到不安——她不能只停留在揭示問題的階段。她需要一個解決方案,能夠將數位工具的便捷性和人類學習的深度結合起來。
某一天晚上,李薇正在母親的筆記本中翻閱筆記,無意間又翻到了母親在幾年前寫下的一段話:“若能找到一種方式,讓人類能在不干擾自然學習機制的情況下,依舊能夠使用數位工具,那麼這一切也許就能改變。”這段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李薇的心靈。
李薇突然想到,這不僅僅是關於電子書與紙本書之間的差異問題,而是關於能量的轉化。她曾經讀過一些有關量子物理的書籍,記得其中提到過一個概念:“能量守恆。”這個原理告訴人們,能量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而是會在不同的形式之間轉換。李薇想,為什麼不將這一原理應用到學習過程中呢?
她開始深入思考,是否能夠在不破壞大腦自然學習機制的情況下,通過某種方式來轉化數位工具釋放的能量,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人類的學習需求。她想象著,假如可以改變電子設備產生的某些能量模式,或許能夠讓它們既不干擾大腦,又能發揮數位學習的便捷性,那麼電子書或許就能成為一個更有利於人類思維的工具。
新方法的探索
李薇決定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將焦點集中在“能量轉化”的問題上。她開始閱讀有關神經科學、量子物理、能量轉化等領域的文獻,並設計出一個理論框架:如果能夠將電子設備釋放的多餘能量轉換為對大腦有益的形式,這些設備就能在不引發焦慮和記憶問題的情況下,幫助人類學習。
她的理論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每一個電子設備釋放的能量,無論是電磁波還是其他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不干擾大腦自然運作的情況下,轉化為一種能夠促進學習和記憶的模式。李薇開始設計一些原型設備,這些設備將加入特定的過濾和轉換機制,能夠將“數位能量”轉化為更加符合人腦需求的“學習能量”。
然而,這一想法的實現遠非易事。李薇深知,這樣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資金和高端的設備支持,尤其是需要跨學科的合作:物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工程師和電子學家,這些專業人才都必須共同協作,才能讓這個理論走向實現。
尋求資金支持
李薇知道,實現這一理論不僅需要長時間的研究,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她開始著手準備一份研究計劃,打算向學術機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尋求資金支持。
她聯繫了一些科技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夠開發出這樣的技術,將徹底改變數位學習工具的使用方式,使其更加健康,並能對學習者的思維產生積極影響。她的提案吸引了一些企業的注意,尤其是那些在數位學習領域已有一定基礎的公司。他們對李薇的想法表示興趣,但也提出了質疑:這樣的技術看似充滿潛力,但它的實現需要多大的投入?是否能夠快速見效?
李薇明白,這個項目不是一個短期的投資,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不斷的實驗。她的研究計劃需要進一步完善,並且要說服這些企業和機構,讓他們相信這項研究的未來價值。
第一次的突破
在一次與一位科技創投的會議上,李薇終於獲得了重要的支持。一位企業家的話讓她的心中升起了希望:“我們也許不會立刻看到回報,但這是一個值得投入的領域。你提出的這個想法,如果能成功,將會對整個學習和教育行業造成革命性的影響。”
這句話讓李薇感到自己所有的努力終於有所回報。她得到了初步的資金支持,並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雖然她知道這條路依舊充滿挑戰,但她的決心變得更加堅定——她相信,這樣的技術一旦實現,將會對未來的學習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結局的前景
李薇的研究進入了實驗階段,她的團隊開始設計和測試第一代“能量轉化設備”。她也繼續在學術界發表自己的理論,並逐步獲得了更多同行的認可。她知道,這一切才剛剛開始,這項革命性的技術仍需要經歷更多的考驗,才能真正推向市場。
隨著科技與學習的結合逐漸深化,李薇深知,這場關於知識與能量、科技與人類思維之間的探索,將會改變每一個學習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