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十三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2. 白話文


榮寵與羞辱,像是受到驚嚇一般;大的困厄,視如自身的災難。

什麼是「榮寵如驚」?榮寵是相對較低的東西,得到它時會驚喜,失去它時也會驚慌,這就是「榮辱如驚」的意思。

什麼是「視大患如自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那麼我就沒有什麼憂患。

因此,若把自己的身心視作天下的根本,那是可以託付天下的;若把身心充滿愛心來對待天下,便可以將天下寄託於其身。



3. 解釋


這段話講的是外界的榮譽與羞辱、身體的生死與否,如何影響人的內心和行為。榮辱和生命的困厄本質上是外界對個體的評價與挑戰,但如果我們過度依賴這些外在的評價,就會被它們所左右,心神不定,甚至陷入困擾。老子通過這段話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在於超越榮辱,保持內心的安定,超脫於生死的困擾。


「榮辱若驚」強調的是我們常常被外界的榮譽和羞辱所震動。當得到榮寵時,我們往往感到喜悅,甚至忘乎所以;而一旦失去榮寵,我們又會陷入惶恐和失落。這種情緒的波動,其實正暴露了我們的內心仍未擺脫外在的影響。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應該像一個超然的旁觀者,看待這些外界的榮辱,而不讓它們動搖我們的內心。


「貴大患若身」則是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過於重要。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生死時,便會有許多煩惱和恐懼。相反,若我們超越對身體的依賴,便能更加自由自在,減少憂慮。古人常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便是一種超越生死的智慧,不因生死的變化而波動情緒,心境始終平和。


例如,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為了追求名利和權勢,常常迷失在榮譽和名聲的追逐中。當名利得失影響到我們的心境時,就如同遭遇了外界的驚嚇,內心無法穩定。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將自己視作「無我」的存在,心靈自由,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動。在面對生死、榮辱時,他們能夠冷靜面對,保持內心的寧靜與穩定。


「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講的是一種境界,即在處理外部事務時,要有大愛、寬廣的胸懷。以身心的安定和大愛之心來面對世界,方能超越個人的局限,承載更大的責任與使命。這種「天下為公」的胸懷,是對自身生命和身體的尊重與超越,能夠為社會和他人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非僅僅為了個人利益的得失。


總而言之,這段話教我們如何在紛繁的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學會超越榮辱與生死的束縛,真正做到內外合一,達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五種顏色讓人眼盲;五種音律讓人耳聾;五種味道讓人口渴;奔馳狩獵使人心神紊亂;難以得到的財物使人心生妨礙。 因此,聖人注重的是內在的充實,而非外在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五種顏色讓人眼盲;五種音律讓人耳聾;五種味道讓人口渴;奔馳狩獵使人心神紊亂;難以得到的財物使人心生妨礙。 因此,聖人注重的是內在的充實,而非外在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就算排名世界首富的人,也會有愛情親情的煩惱,也會生病痛苦死亡吧?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就算排名世界首富的人,也會有愛情親情的煩惱,也會生病痛苦死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