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發禍害。天地之間厭惡什麼?誰能真正明白?因此,聖人對此保持謹慎與敬畏。天道運行,從不與人爭鬥,卻總能取得勝利;不說話,卻能順應萬物;不召喚,事物卻自然而至;運作緩慢,卻能周詳謀劃。天道如同一張巨網,雖然看似寬鬆,但最終不會遺漏任何一個應受因果報應的人。
3. 解釋
這一章揭示了關於勇敢與謹慎、天道與人事、因果與無為的重要哲理。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點出了勇敢與謹慎之間的微妙平衡。勇敢並非單純的美德,有時過於剛強、急進,反而會導致毀滅;而謹慎克制,不貿然爭鋒,則更可能保全自己。歷史上許多英雄豪傑,因為過於勇猛,最終陷入殺身之禍;反之,許多韜光養晦之人,能夠長久生存,伺機而動。這不只是對個人的啟示,也是對國家與社會的警示——過度激進的政治、經濟或軍事行為,往往導致災難,而適時的隱忍與靜觀,反而能成就長久的穩定與發展。
「此兩者,或利或害」,進一步強調了勇敢與謹慎並無絕對的對錯,而是視時機與環境而定。這讓我們思考,何時該進,何時該退,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靈活應變,而非一味追求某種極端的態度。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這句話透露出一種對天道的敬畏。天道運行,並非人類所能完全理解,甚至連聖人都不敢妄加判斷。這提醒我們,過於自信於自己的判斷,試圖去控制一切,往往會適得其反。真正的智者,是保持謙卑、尊重自然法則的人,而非妄自揣測天地運行的奧秘。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這幾句話描述了天道的運行方式。天道不與人爭鬥,卻總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與《道德經》一貫強調的「柔弱勝剛強」相呼應。真正長久的勝利,並不依靠強硬的對抗,而是順應變化,讓事物自然而然地發展。這不僅適用於個人修養,也適用於治理國家與處世之道——過度的控制與干涉,往往帶來混亂,而順應事物本質,讓它們自己運行,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整段話的總結,形象地描述了因果法則。天道就像一張廣闊無邊的網,看似寬鬆,實則嚴密,最終沒有人能逃脫因果的安排。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來早與來遲的區別。這句話告誡人們,不要妄想僥倖逃脫自然法則,無論是個人的行為還是社會的發展,最終都會受到天道的影響與制衡。
總結來說,這一章提供了對人生智慧的深刻啟示:勇敢與謹慎需要平衡,聖人對於未知保持敬畏,真正的勝利來自於無為與順應,而天道終究會讓一切回歸應有的秩序。我們在生活中,應當學習天道的運行方式,不爭不躁,順勢而為,保持謙遜,這樣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