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三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發禍害。天地之間厭惡什麼?誰能真正明白?因此,聖人對此保持謹慎與敬畏。天道運行,從不與人爭鬥,卻總能取得勝利;不說話,卻能順應萬物;不召喚,事物卻自然而至;運作緩慢,卻能周詳謀劃。天道如同一張巨網,雖然看似寬鬆,但最終不會遺漏任何一個應受因果報應的人。



3. 解釋


這一章揭示了關於勇敢與謹慎、天道與人事、因果與無為的重要哲理。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點出了勇敢與謹慎之間的微妙平衡。勇敢並非單純的美德,有時過於剛強、急進,反而會導致毀滅;而謹慎克制,不貿然爭鋒,則更可能保全自己。歷史上許多英雄豪傑,因為過於勇猛,最終陷入殺身之禍;反之,許多韜光養晦之人,能夠長久生存,伺機而動。這不只是對個人的啟示,也是對國家與社會的警示——過度激進的政治、經濟或軍事行為,往往導致災難,而適時的隱忍與靜觀,反而能成就長久的穩定與發展。


「此兩者,或利或害」,進一步強調了勇敢與謹慎並無絕對的對錯,而是視時機與環境而定。這讓我們思考,何時該進,何時該退,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靈活應變,而非一味追求某種極端的態度。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這句話透露出一種對天道的敬畏。天道運行,並非人類所能完全理解,甚至連聖人都不敢妄加判斷。這提醒我們,過於自信於自己的判斷,試圖去控制一切,往往會適得其反。真正的智者,是保持謙卑、尊重自然法則的人,而非妄自揣測天地運行的奧秘。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這幾句話描述了天道的運行方式。天道不與人爭鬥,卻總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與《道德經》一貫強調的「柔弱勝剛強」相呼應。真正長久的勝利,並不依靠強硬的對抗,而是順應變化,讓事物自然而然地發展。這不僅適用於個人修養,也適用於治理國家與處世之道——過度的控制與干涉,往往帶來混亂,而順應事物本質,讓它們自己運行,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整段話的總結,形象地描述了因果法則。天道就像一張廣闊無邊的網,看似寬鬆,實則嚴密,最終沒有人能逃脫因果的安排。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來早與來遲的區別。這句話告誡人們,不要妄想僥倖逃脫自然法則,無論是個人的行為還是社會的發展,最終都會受到天道的影響與制衡。


總結來說,這一章提供了對人生智慧的深刻啟示:勇敢與謹慎需要平衡,聖人對於未知保持敬畏,真正的勝利來自於無為與順應,而天道終究會讓一切回歸應有的秩序。我們在生活中,應當學習天道的運行方式,不爭不躁,順勢而為,保持謙遜,這樣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白話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明的境界;但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病態。聖人不會陷入這種病態,因為他能認識到這種病態的危害,並對其保持警惕。正因為他能夠察覺並防範這種無知的病態,所以他才
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 白話文 我的話語極為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可惜的是,天下的人卻無法理解,也無法實踐。言語必須有根基,事情也應該有領導者。正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
1.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 白話文 有關用兵的說法:“我不敢做主,而是做客;不敢向前進一寸,而是後退一尺。”這就是所謂的“行無行”;“攘無臂”;“扔
1.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 白話文 善於為人者,不以武力為主;善於作戰者,不輕易憤怒;善於戰勝敵者,不與敵爭鬥;善於使用人才者,處於謙遜之位。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是善用人之力的表現,是
1.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2. 白話文 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白話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明的境界;但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無知,這才是真正的病態。聖人不會陷入這種病態,因為他能認識到這種病態的危害,並對其保持警惕。正因為他能夠察覺並防範這種無知的病態,所以他才
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2. 白話文 我的話語極為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行。可惜的是,天下的人卻無法理解,也無法實踐。言語必須有根基,事情也應該有領導者。正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
1.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 白話文 有關用兵的說法:“我不敢做主,而是做客;不敢向前進一寸,而是後退一尺。”這就是所謂的“行無行”;“攘無臂”;“扔
1.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 白話文 善於為人者,不以武力為主;善於作戰者,不輕易憤怒;善於戰勝敵者,不與敵爭鬥;善於使用人才者,處於謙遜之位。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是善用人之力的表現,是
1.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2. 白話文 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路加福音》 16:10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善與惡》 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淺顯易懂的一句話,但執行卻是如此的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路加福音》 16:10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善與惡》 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淺顯易懂的一句話,但執行卻是如此的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