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不死,自我不止”。句型改自《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這裡說的“聖人”並不是得道聖人,而是泛指那些統治者、智者、能者、機巧者 ..,凡就是一些有“能力”有“貢獻”的人。因為老子也說了,「智慧出有大僞。」同樣意思。 通俗一點講就是,「到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生活上講就是,「管的越緊,跑的越勤。」老婆管先生,父母管小孩,校規管學生。 說到這裡,「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智慧出有大偽。」就自行意會與延伸了。
以前在Matters的時候,有針對一個現象寫了一篇文——
《優劣無差別》 雖然, 我不太欣賞人拍亦拍,但我一定會“回顧”;去你“家”看看,看看有什麼“好料”?以致我還是會不免俗的回拍。 可!這有違我的“價值觀”。 所以,我會根據你出的“菜”給予拍數。
作者間不成文制式5拍,不合情也不合理。 這樣一個環境,創作只會往下不會往上。 也這樣,對一個創作者只有“益處”少了“好處”;因為人人都是5拍,你根本搞不清楚你這一次寫的是“有多好”? “利益”也是創作動力之一,但不能是唯一,當成唯一時,一切的行為就會變得“純粹”。
當唯利時,心根本不在創作,也不管創作是好是壞。 都是“和諧”的五拍和回拍,這是創作者相互間的“溺愛”。 這和信仰一樣,概括式的支持。
「拍拍」原本是平台給予作者一個鼓勵機制,如同其他地方的“按讚”、“給愛心”。當“拍”與“利益”連結的時候,就走味了。 一昧的“丟拍”,過門而不入,只為引來更多的回訪與回拍,表面功夫好一點的會留個言,但其言無義,言之無物。
許多事初衷是好的,如同“聖人”的作為,但在深遠來看時,它就不好了,或者不合時宜。所以與其一開始就不要有聖人作為(聖人的存在),大家會比較純樸一點。
伯樂,古時一個善識善治馬的人,現代引申為瞭解、知遇、欣賞你的人。 我說的「伯樂不死,自我不止。」有兩層意思,一好一壞。 「只要欣賞我的人存在,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只要那個人或那群人慣著,他就會一直糊塗下去!」
人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為麼? 因為總有那麼“一個”或“一群人”供他“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