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 白話文 善於為人者,不以武力為主;善於作戰者,不輕易憤怒;善於戰勝敵者,不與敵爭鬥;善於使用人才者,處於謙遜之位。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是善用人之力的表現,是符合天地古老法則的極致智慧。 3. 解釋 這段文字強調了「不爭」的智慧,這是道家哲學中一個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真正的強者不依賴暴力和衝動,而是以柔弱勝剛強,以謙遜獲取力量。善於為士者,也就是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事的人,並不依賴武力來顯示自己的權威;同樣,善於作戰的人,也不會因為憤怒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戰爭往往會因為情緒的激動而失去方向。真正能夠戰勝敵人者,並非單純靠直接的爭鬥,而是懂得如何避開無謂的衝突,選擇最有利的策略。至於善於用人者,則會將自己置於謙遜的位置,讓別人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這樣的智慧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不強求,不刻意爭奪,而是順應天道,與萬物和諧共處。這種智慧也代表了使用人的力量,即不單單是依賴自己的能力,而是懂得如何調動他人的力量,讓他們在適合的位置上發揮所長。這種謙遜、柔和的方式符合天地的法則,是達到成功和長久的極致智慧。 老子的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出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的觀念,即不通過強硬的手段去干涉或支配他人,而是以一種柔軟的、無為的方式引導事物發展。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僅能夠取得長久的穩定,還能夠在人際關係和治理國家上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