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們的修行路正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接觸靈修二十多年

其實很多面向都還是茫茫渺渺


我是一個愛分享的人

在網路上發表心得經驗數百篇

很多人尊稱我為老師

我很惶恐急忙要對方改口

在神佛面前

即便已經年過半百

我還是一個平凡的學生

一個師姐


為何要走向靈修這條路

只因為二十多年前鄰居介紹而認識一位師父

才跟師父見面沒多久

就自然地把我幾十年的秘密

一股腦地向這位老人訴說

聽說那天我哭到整件衣服的前襟都濕了

我只記得師父一放大悲咒的音樂

我就啜泣到難以抑止


從此常常跑道場

師父教我唸佛

也教我打坐靈動開靈文講靈語

一群弟子一起佛道雙修

這種感覺其實很奇妙

就像一個古老的學堂

身旁都是幾百年來就認識的人


學修的期間常常身心靈都很歡喜

雖然修行也有一些坎坎坷坷真假難辨的狀態

但是每每聽到師父一些動人心弦的法語

有時內心就像被電流觸及到一樣

淚流滿面 負面能量盡出

比找心理諮商師有用好幾倍


我先生家裡原先是開宮廟辦超度法事的

很多師兄姊都說這也是我走這條路的因緣

好像一點都不覺得驚訝

但是直到此刻

我仍是覺得一切都是巧合

我是一個不喜歡被拘束的人

若非學修讓我感到開心

我不可能一直走下去


未來會慢慢把一些奇妙的修行過程

透過這部落格

慢慢發表出來來讓大家分享


幾十年來也慢慢接受了因緣的說法

原因來自三個女兒們也開始出現一些徵兆


大女兒大約在二十出頭歲

就曾在旅遊的飯店中看到床邊坐著一個穿著帽T的年輕人

之後就常常感受到無形帶來的心理壓力

已經三十歲的她晚上常常睡不好


二女兒很早開始就有恐慌症

只要到磁場不好的地方很快就會感到不舒服

呼吸困難 胸悶壓迫等等

過年過節每次拜完地基主

他就急著離開現場說頭暈想吐


這次來加拿大探望二十幾歲的小女兒

小套房內母女倆開心地嘰嘰咕咕的聊著心裡話

突然講到她的夢境

她說她常常夢到靈魂出竅飛到天空中去玩

可以從天空望向在睡覺的她的肉身

也可以清楚自己可以離地一尺的往前遊走


每次聽到女兒們訴說她們的境遇時

我總在心裡默默地祈求觀世音菩薩

也希望她們開始誦唸觀音菩薩相關經咒


我跟小女兒說未來夢中若可以控制盡量不要出竅

盡量念觀音菩薩聖號

我跟她說不用怕

菩薩是我們的守護神

不管你晚上怎麼樣

都要相信

菩薩永遠守護著你


年輕愛玩的她直到前年才願意開始念大悲咒

只因為我帶她去龍山寺拜拜

她發了一個小願

她會三個月內乖乖的每周念大悲咒十遍

希望菩薩讓她在三個月內找到一個距離近的男友

(當時有一個遠距離的男友很痛苦)

當時我還嫌她發的功課量太小

沒想到慈悲的菩薩給了她三聖杯


果不其然

她真的在三個月內認識一個男友

至今一年多了還很甜蜜

我只好提醒她要繼續持念

並好好感恩菩薩的恩澤


或許現代年輕人要修行

還真得滿足他們的需求先

菩薩真辛苦


如今我也因為這些事情

逐漸了解

有修行因緣的人天生就安排好了修行路

只是在於我們的意願與堅定與信心


先了解並接受這條路可能的風景與崎嶇

就不會擔心走上這條無有盡頭的菩提路

要確信路上一定會有有緣的神佛來守護

就無需煩惱遇到崎嶇時身心所受的試煉


一切只會更美好


與有緣朋友共勉之

祝福您

真靈子隨筆


真心分享修行路 利樂有情為主因 菩薩助我匍匐進 常運慈心覺有情 靈心覺醒返自性 處處在在皆伽藍 心佛不二是真理 萬物與我同一境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對於找到相應的法門道場,建議要以「學佛」作為主軸,靈修為輔。 選法門、道場,末學有以下的建議,原則上是「先選法門,再選道場」。
直到前幾天一位網友留言,簡單問我「如何靈修交流?」 這句話讓我陷入沉思了兩天......
某師姐問: 我知道學佛很好,但法門很多,到處也都有寺院、道場,很怕找到不對的地方,請問學佛該如何選擇法門?可以自修不用找道場嗎?
在加拿大旅居的我 一早打開手機才看到台中新光三越氣爆的驚悚畫面 果然連看了幾篇新聞照片後 就看到那群藍衣天使 慈濟的救援隊已經搭好給消防員的休息站 頓時心裡就感到心安   雖然死者傷者令人心痛 但台灣就是有這些不畏辛勞的義工朋友 讓災難來臨的時候 讓我們還是感受到安撫與依靠  
那是一股會撼動靈性的力量,即便我不是乩童體質,卻總在打坐的時候,手、身、頭會隨著呼吸自然流動。流動的當下,無所想、無所求、只覺得舒服、舒暢、舒懷........
請問真靈子師姐: 在佛寺道場精進、念佛做功課,應該會很殊勝法喜,為什麼我反而會暈眩,想吐、不舒服,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 還是這間道場不適合我?
對於找到相應的法門道場,建議要以「學佛」作為主軸,靈修為輔。 選法門、道場,末學有以下的建議,原則上是「先選法門,再選道場」。
直到前幾天一位網友留言,簡單問我「如何靈修交流?」 這句話讓我陷入沉思了兩天......
某師姐問: 我知道學佛很好,但法門很多,到處也都有寺院、道場,很怕找到不對的地方,請問學佛該如何選擇法門?可以自修不用找道場嗎?
在加拿大旅居的我 一早打開手機才看到台中新光三越氣爆的驚悚畫面 果然連看了幾篇新聞照片後 就看到那群藍衣天使 慈濟的救援隊已經搭好給消防員的休息站 頓時心裡就感到心安   雖然死者傷者令人心痛 但台灣就是有這些不畏辛勞的義工朋友 讓災難來臨的時候 讓我們還是感受到安撫與依靠  
那是一股會撼動靈性的力量,即便我不是乩童體質,卻總在打坐的時候,手、身、頭會隨著呼吸自然流動。流動的當下,無所想、無所求、只覺得舒服、舒暢、舒懷........
請問真靈子師姐: 在佛寺道場精進、念佛做功課,應該會很殊勝法喜,為什麼我反而會暈眩,想吐、不舒服,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 還是這間道場不適合我?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前幾天才和友人聊到:多年前因為想記錄小姪子們的成長而因緣際會地成為部落客,之後便長年透過照片及文字來紀錄生活的點點滴滴,與粉絲們分享我的心得及感受。這兩年隨著時代的演變,短影音的興起也讓我開始摸索起這種新的表達方式。然而,拍攝剪輯短影應並不是一開始就能輕鬆駕馭的,我初期也遇到了不少挑戰。為了克服
Thumbnail
三年前雙胞胎女兒考高中,我和一群媽媽到文昌宮為孩子們拜拜,祈求女兒能考上合適她們的學校;三年後女兒要考大學,我帶著女兒到文昌宮祈福,在女兒勤奮自律讀書三年基礎下,請求神明護佑她們,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小女兒告訴我,她同學說有時間拜拜不如多讀點書。我跟女兒說,也許她們家是基督徒不拜拜,也許是父母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悟」一字好寫,我卻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苦痛的代價,才能換來一字的醒悟,曾經認為上天給的考驗是將自己逼上絕路,而當初的「絕路」將是如今的「覺悟」,而我願意將那些當初經歷的絕路能換來大家的「悟」。此篇先分享女兒的故事:    小女兒從.......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以下來文照登:    師兄師姐你們好,精舍黃師姐之前跟我說可以將我家的孩子讀誦佛經的過程寫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現今我已經整理好,如果你們覺得有不妥的地方,請你們指導更正。    這兩三年來,女兒對韓國明星有著深深地迷戀,一直嚮往著演藝世界中光鮮亮麗的一面,殊不知.......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來信自述,來文照登:    我是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過年前因為朋友介紹去某個地方問事,內容讓我有些疑惑。例如沒有修過的一般人不能念經,也不能使用轉經輪,否則會招陰,而且自己的命運會愈念愈糟。已念經七年的我相當困惑,心裡想這麼多人都在念經得到平靜,而且念經多年........
Thumbnail
  師兄您好:後學承蒙你們照料,小女已改變很多,不過最近因為有在上班,誦經持咒的部分,她不再誦了,後學仍在努力,為我阿嬤超度到平民區做努力,《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380部。   以下是我要分享的故事,有兩則:   幸蒙佛菩薩慈悲,讓後學有機緣來到精舍,解開一直以來的困擾....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前幾天才和友人聊到:多年前因為想記錄小姪子們的成長而因緣際會地成為部落客,之後便長年透過照片及文字來紀錄生活的點點滴滴,與粉絲們分享我的心得及感受。這兩年隨著時代的演變,短影音的興起也讓我開始摸索起這種新的表達方式。然而,拍攝剪輯短影應並不是一開始就能輕鬆駕馭的,我初期也遇到了不少挑戰。為了克服
Thumbnail
三年前雙胞胎女兒考高中,我和一群媽媽到文昌宮為孩子們拜拜,祈求女兒能考上合適她們的學校;三年後女兒要考大學,我帶著女兒到文昌宮祈福,在女兒勤奮自律讀書三年基礎下,請求神明護佑她們,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小女兒告訴我,她同學說有時間拜拜不如多讀點書。我跟女兒說,也許她們家是基督徒不拜拜,也許是父母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悟」一字好寫,我卻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苦痛的代價,才能換來一字的醒悟,曾經認為上天給的考驗是將自己逼上絕路,而當初的「絕路」將是如今的「覺悟」,而我願意將那些當初經歷的絕路能換來大家的「悟」。此篇先分享女兒的故事:    小女兒從.......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以下來文照登:    師兄師姐你們好,精舍黃師姐之前跟我說可以將我家的孩子讀誦佛經的過程寫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現今我已經整理好,如果你們覺得有不妥的地方,請你們指導更正。    這兩三年來,女兒對韓國明星有著深深地迷戀,一直嚮往著演藝世界中光鮮亮麗的一面,殊不知.......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來信自述,來文照登:    我是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過年前因為朋友介紹去某個地方問事,內容讓我有些疑惑。例如沒有修過的一般人不能念經,也不能使用轉經輪,否則會招陰,而且自己的命運會愈念愈糟。已念經七年的我相當困惑,心裡想這麼多人都在念經得到平靜,而且念經多年........
Thumbnail
  師兄您好:後學承蒙你們照料,小女已改變很多,不過最近因為有在上班,誦經持咒的部分,她不再誦了,後學仍在努力,為我阿嬤超度到平民區做努力,《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380部。   以下是我要分享的故事,有兩則:   幸蒙佛菩薩慈悲,讓後學有機緣來到精舍,解開一直以來的困擾....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