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我們都是惡人: 從人際關係到國際政治,由心理學認識人類生來就要做惡的本性,我們該如何與惡相處並利用其正面價值?》
以上的書中節錄,讓我想到之前網路上,燒得沸沸揚揚的「建中46屆校友30重聚之菜單事件」。
說實在的,利用一些「儀式」或「條件」來篩選要交好的對象無可厚非,有共同的話題才聊得來。
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社會-父權社會(很遺憾,我認為目前還是)鼓勵男人以性、女性、陰柔能量作為談笑題材,並鼓勵以此結盟。
也就是說,所謂男人之間的「交友儀式」,常常就是「消費女性」或「性」。
而一群男人之中,若有人覺得不適,也很難表現出來,因為這就代表不夠「man」、不夠陽剛,會被排除在團體之外。
若團體中有女性在場,而她提出感覺不舒服,也會被貼上「不能開玩笑」、「小氣」的標籤。
人類是群體生物,我們的部分天性讓我們得看眼色回應。
因為不想形單影隻,這樣惡俗的「儀式」就在群居生物的天性以及父權社會的保護之下存活下來了。
久而久之,就會演變出將動手動腳當作「笑話」、「開玩笑」,就如同現在孫生的事情。
但是啊! 現在都已經2025了,這樣的情況還要多久才能完全消失呢?
(這裡是黑熊時間,屬於bear的暗黑時間。提供暗黑想法讓各位瀏覽。若有共鳴可紓壓,若無歡迎留言,也可紓壓)